莺歌 发表于 2022-4-13 21:41:20

说文解“道”:自然的法则

本帖最后由 莺歌 于 2022-4-13 21:48 编辑

说文解“道”:自然的法则
大道知行知行堂



https://pics7.baidu.com/feed/810a19d8bc3eb135f1b97e30c14821dbfc1f449a.jpeg?token=bbc565dbb53209e9e54254845167442b
图片来自于网络


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道”写作
https://pics7.baidu.com/feed/d6ca7bcb0a46f21fcffb88749172e2680d33aead.jpeg?token=fda8ae4cd19f08a650190d76d8ee2d69

。它由
https://pics4.baidu.com/feed/9f510fb30f2442a7a764be5cba152443d01302bb.jpeg?token=af18d3836815ee52f5ce4fef8f9d7e55

(首)、
https://pics2.baidu.com/feed/a1ec08fa513d269730dedf9f0bad3bf34216d846.jpeg?token=676e2ec7ef5acb2476315db543a993dc

(止)和
https://pics1.baidu.com/feed/34fae6cd7b899e51b4854d261df1503bc8950d53.jpeg?token=8a1f83d0aa117384db83af3893b75c91

   (行)三个字组成,是会意字。其中的“首”代指人,“止”代指脚,而“行”是街道的象形。所以“道”的本义是人走的道路。《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
    “道”除了实指“道路”,还有道理、规律、方法等抽象意义,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因为中国人使用象形文字,所以形象思维能力发达,古人就用“道”来命名这些抽象概念。早在先秦时期,“道”就是中国哲学家们研究的重要对象。老子专门写了《道德经》,来阐述“道”的深奥道理。直到今天,“道”仍然是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道”?从古到今,众说纷纭。“道”似乎是玄之又玄、不可言说的。但是,老子《道德经》里面提到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道法自然”,大意是合乎自然法则就是“道”。《道德经》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终落脚点是人要向自然学习。“道法自然”这个观点体现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自然现象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比方说“水往低处流”——陆地上的水流曲曲折折、蜿蜒前进,总是能够找到自己的道,终于流归大海。《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关于“道”与“水”的关系,我们可以再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刘伯承元帅是我军著名的“常胜将军”,在长期的军事生涯中,他总结了一个规律:如果在崇山峻岭中行军,“有水就有路”。这个经验非常实用,一旦在大山中迷路,只要人顺着水流走,就一定能够走出去。跟着水流走,就能找到道——这体现了古人说的“水几于道”“道法自然”的深刻道理。
   如果说在自然环境中跟着水流就能找到道,那么在人类社会中,道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古人也做过认真的思考,并给出了答案。古代谚语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树下为什么会自然而然地形成道路呢?那是因为春天的桃李盛开美丽的花朵供人欣赏,到了夏天桃李茂密的树荫可以纳凉,还挂满美味的桃子和李子让人食用,桃李树有这么多的好处,所以人们总是从它底下走过。走的人多了,树下便自然成了路。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又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这个思想观点,后人总结为“得民心者得天下”。换言之,只要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就能得道多助。
       对个人来说,我们都要尊重自然规律,并努力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就是“道”字的启示。
◎本文原载于《文摘报》(作者毛延锋),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说文解“道”:自然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