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之音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511|回复: 4

不孝父母,奉神无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14 00:4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孝父母,奉神无益

  
1.gif

                                                

——林则徐《十无益格言》二

来源:五色土网

         

2.jpg


      假如对父母不孝,无论对神明表现出是多么虔诚,多么敬仰,这都是假的,是靠不住的。《孝经》云:“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德;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礼。” 试想如果对含辛茹苦养育我们的生身父母都不能达到至诚纯孝,又怎么可能去爱敬他人呢?这从理上是讲不通的;对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神明,更不能生起什么真正“至诚恭敬”之心了,有也是怀着求利的心理,希望神明能赐福给我们。
      神明真的能赐福给我们吗?神是什么?一种解释是聪明正直谓之神。另按说文解字的方法来分析,用篆字写神左边是个“示”,“示”上面两横,最上一横短,下面一横长,在古时候这个叫“上”字,是上天的意思。下面三条,代表上天垂象,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自然现象。右边是个“申”字, 用篆字写“申”等于三个关口,再以一条线贯通。这个意思就是说能通达宇宙自然现象的谓之“神”。“明”也有通晓明了宇宙人生真相之意。还有心地光明、贤明和聪明的意思。
      膜拜偶像化的神明,从而希望获得福佑,这是迷信。如果我们真能通达宇宙自然的现象,能做心地正大光明的人,自然可趋吉避凶,自然就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自然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诚然这个标准不是一日能达到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父母是启发我们生起感恩、敬爱之心的源头,要扎扎实实地从孝养父母做起,从“亲所好力为具”做起,才能扩展到服务于所有的家人、同事、朋友和国家。想民众所想,急民众所急,通众人之志,渐入通达宇宙人生真相的神明之佳境。
     《孝经》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下面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谚曰:“在家孝父母,胜似远烧香。”叹今世之愚夫,只知南北朝山,不知家有父母,就是活佛二尊。若不诚心孝敬,即使步山涉水,到处朝拜,有何益哉?今举一案以作证明。山西太原府有一人名扬黼,父早逝,母亲胡氏在堂,有田五十余挑,杨黼在家耕种,怎奈事奉母亲少有恭敬,衣食之间虽然无缺,究竟无有顺从,胡氏只得忍耐度日,因此孝道有亏,种田多不遂意,每年间别人田有水,他的就干了,别人秧苗好,他的多不长,别人谷子好,他的不是虫咬就是抽白,所以,每年庄稼仅可糊口。杨黼不思己过,反怨命不如人,因此终日忧闷,一心要学长生,怎奈无有法门。一日忽闻四川有无际大士,便欲别家相从,归告于母。胡氏言道:“儿言差矣,曾不闻圣人云,父母在不远游,你父早丧,为娘只生你一人,并无兄弟,若是身往他方,丢下为娘在家,谁来事奉?况你此去无非求个长生,不思自古仙佛,皆由孝子而成的。当日释迦佛割股奉亲受尽十难,成一尊佛祖;观音大士舍手眼以尽孝,又兼火焚斩绞,历尽辛苦,方成一尊菩萨;目莲和尚十八层地狱寻母,始成一位地藏王。今我儿别母而学长生,孝心何在?”其母枉说这片言语,杨黼哪里肯听,遂辞母而往。行了数日,中途遇一道长,手持拂尘端坐路旁,开口唱道:
举目视,大千界,福福祸祸,

皆由于,世上人,善善恶恶。

不责备,自作为,错错过过,

反怨命,不如人,奈奈何何。

从不体,父母恩,历历数数,

有几个,尽孝心,实实确确。

不责己,不勤俭,懒懒隋隋,

反怨亲,肯嚷骂,落落梭梭。

亲手足,分什么,你你我我,

些须物,相争论,讥讥诃诃。

全不念,骨肉情,弟弟哥哥,

有口角,反要论,强强弱弱。

妇女们,爱打扮,花花朵朵,

何曾见,孝敬他,公公婆婆。

些小事,胡乱打,家家伙伙,

从不让,妯娌情,睦睦和和。

害人的,三五个,打打夥夥,

吃人的,酒与肉,笑笑呵呵。

狼心人,外假装,痴痴仆仆,

富贵家,积财谷,刻刻薄薄。

不积德,只顾己,安安坐坐,

到衰老,定然受,奔奔波波。

更有等,设机谋,骗骗磨磨,

子而孙,必折到,落落箔箔。

倒不如,守本分,稳稳妥妥,

不管闲,不惹非,快快活活。

闲暇时,讲善言,谈谈坐坐,

或是耕,或是读,安安乐乐。

    杨黼听了一阵,想这道人的话甚是稀奇,因上前问道:“老禅师那里而来?”道长曰:“来时原有意。”又问:“哪里而去?”道长曰:“去后本无心。”又问:“若大年纪?”道长曰:“学就长生法。”又问:“等候何人?”道长曰:“专等迷路人。”杨黼见他对答甚奇,又问道:“禅师修炼多年,可知蜀川无际大士否?”道长曰:“问他则甚?”杨黼说特去学长生不老。道长说:“长生自有长生法,不老自有不老丹,此事须当求佛祖,何待辛苦往蜀川。”杨黼说:“佛在西天,如何得见?”道长说:“只要有点诚心,求见何难?”杨黼听之,即跪恳指示。道长说:“你回家,见有反披衣,倒穿鞋者即是佛,切勿当面错过。”杨黼想道,这个道人像有些神通,待我放下包袱,问个明白。不意包袱放下,那道长忽然不见。杨黼沉晤片时,知是神灵指点,就遵其言,遂转身而回。路途之中,边走边想,反披衣倒穿鞋是佛,又说回家得见。不知何故,至家时已过半夜。母亲胡氏正在床上思念杨黼,忽听叫门,心不胜喜,遂反披衣,倒穿鞋而出。杨黼一见方悟佛祖就是母亲,遂放声大哭。母问其故,杨黼将路遇道长细说一遍。自此以后朝夕奉母,实则尽心竭力,耕田甚是发奋,怎奈失足已久,悔心太迟,不上一年,母亲身得重病,杨黼事奉甚是殷勤,衣不解带,汤药亲尝,片刻不离左右,真是废寝忘食,病至数日亡故,正是树欲静而风不息,子欲养而亲不在,每日伤痛之情,哭泣之哀,不可胜记,三年之内,未尝食荤。一日宅近演戏,唱的丁兰刻木,杨黼一见,悚动于心。想道古人尚且刻木供养,我如今不如出外访查,若有像我母亲模样的出钱买回,一则母虽死而犹生,二则可以展我孝心。于是将田佃了,出外年馀,游走四方,并无遇着像母亲模样的,走的人困钱乏,不得下场,只得乞讨回家。杨黼身虽回家,到底心愿未了,日夜啼哭,不觉形容枯槁,命在旦夕。正是人有诚心,神有感应,一日坐门前,忽然来了个乞讨的老婆婆,杨黼举目观看,活像母亲一般,正中心意,忽然病体已好大半,忙上前尊声:“母亲呀,儿已访了年余,如今方得相会。”乞讨的老人道:“我非你母亲,何得无礼。”杨黼将买母供养事说了一遍,老太太道,这事我不应允,我讨口穷惯了的,兼之性情不好。杨黼再三哀求,老太太勉强应允,说道:“好便好,不知接我到家如何事奉?”杨黼说要问儿的事奉,请母亲仔细听:
    “母亲允,儿心中,喜之不了,把事奉,对母亲,细说根苗。儿迎母,到家下,时刻尽道,把你老,当生母,一样服劳。坐着吃,坐着穿,随母所要,有事务,儿料理,莫把心操。若有些,不遂意,望母指教,或是打,或是骂,不敢心焦。”母曰:“这些都不讲,我且问你,大凡年老之人,冬来最是怕冷,你到冬天如何事奉我呢?”
“到冬天,母怕冷,儿烧火烤

再不然,买一件厚厚皮袄

缝一顶,布风帽,把脸遮倒

做一双,毡底鞋,内放厚毛

棉夹裤,箱子内,还有一套

小滚身,不要大,恰把身包

床铺冷,儿暖温,母再睡觉

若不然,铜火炉,先烘被条

母睡后,儿再把,四角扎倒

若夜起,执木桶,儿便代劳

窗子眼,用绵纸,一裱糊了

床上草,软软填,以厚为高。”



    “冬天是这样倒好,我想年老人到夏天来又怕热,你到夏天如何事奉我呢?”

“到夏来,受暑热,凉快天少

儿在家,早晚间,来把扇摇

麻布衫,小汗衣,缝上二套

隔二天,又换洗,决不怕劳

到晚来,儿与母,烧水洗澡

在月下,去乘凉,闲坐一宵

儿进房,把蚊虫,预先驱了

用湿帕,抹凉席,热气顿消

拿一把,蒲草扇,床边放倒

母睡去,得安然,不受煎熬。”



    “夏天这样到好。我又问你,古人事亲昏定晨省,你到晚来如何事奉我呢?”

“到晚来,年老人,瞌睡必少

做酒菜,伴母亲,常把夜宵

要睡时,儿进房,先把灯照

移棍棒,防母跌,踢着心焦

便桶内,若满了,忙拿去倒

安板凳,要稳当,怕把脚敲

床铺上,整顿过,又把地扫

收拾得,停停妥,不敢潦草

请母亲,进房来,把衣脱了

母睡下,儿亲手,来盖被条。”



“夜晚如此到好,不知清晨又待如何?”

“清晨时,儿早起,把门开了

急忙到,床面前,亲近年高

问一声,儿的母,今夜安好

有瞌睡,无瞌睡,怎过通宵

或虱子,或臭虫,咬也不咬

冷不冷,暖不暖,心焦不焦

这时候,天方亮,起来尚早

等待儿,进厨房,去把茶烧。”

“早晨夜晚都是好,但不知事奉饮食如何?”

“论饮食,儿也曾,颇颇知晓

总要问,母所喜,并不辞劳

年老人,吃饮食,不在多少

咸与淡,要均匀,口味宜调

白米饭,软软蒸,莫太硬了

新鲜菜,香油煎,切莫过焦

清晨起,打鸡蛋,开水冲到

闲暇时,推豆腐,多拌海椒。”



“饮食这样到好。但不知若我有病,你可怎么事奉?”

“母有病,儿时刻,忧心不了

急忙去,请良医,来把病疗

不敢说,年老人,不关紧要

亲自去,捡药回,慢慢煎熬

甜与苦,儿须要,先尝一道

双手捧,母面前,冷热相调

倘若是,药无效,病不能好

儿又到,神龛前,勤把香烧

愿祖宗,与神灵,默默相保

又许愿,行善事,灾殃必消

若不然,减己算,益亲寿考

须要祈,病痊愈,免儿悲号。”



“有病倒能尽道,不知我死后又怎么殡殓?”

“母若死,即把儿,三魂吓掉

置衣衾,与棺椁,从厚为高

决不去,开大奠,又散曹孝

还须要,尽其哀,日夜嚎啕

砌坟茔,将棺木,用土筑饱

请石工,立碑记,又把坟包

三年内,吃蔬菜,酒肉忌了

逢生期,与佳节,祭奠忘劳。”


            老太太说,事奉件件都好,但有一事,我到你家事事要依我吩咐,不然便去。杨黼道,儿凡事听从。于是,迎到家中拜为母亲,孝顺果是真诚,母命杨黼仍然取田耕种。是年二月清明,人人泡种,杨黼请命于母,母曰:四月泡种不迟。谁知是年先旱,五月端阳才涨水,别人秧苗过节,杨黼的秧苗恰好该栽,因得全收。谷价亦高。母命除下吃费,余皆赈济孤贫。又一年三月清明,母命二月中旬下种,谁知是年又是尾旱,田正干时,杨黼的谷已熟了,因此屡年庄稼比从前强过十倍,年年有余积,凡一切善事俱命杨黼行之。且说崇祯新主登基,命各府州县献报祥瑞,时杨黼田中谷尽出双禾。母曰:此乃祥瑞,吾儿好事到了。命黼将双禾报官,官即呈奏新主,群臣奏道,谷生双禾,乃是祥瑞,定主国泰民安。新主甚喜,遂选杨黼上殿。问道,尔有何功德,双禾生在尔家。杨黼将买母供养事奏上,新主龙心大喜:在家能为孝子,在国定为忠臣,遂恩赐翰林,赐御酒一坛,归家祭祖,县官治民有功,升为知府。杨黼衣锦回家,不见母亲,不胜伤痛,即制酒礼祭祖毕,遂收拾出外寻母,方出门,来位道长言道:“大人那里去?”杨黼说:“出外寻母。”道长说:“可认得吾否?”杨黼举目细观,但见此道人鹤发童颜,有飘然出尘若仙之像,心甚爱之。遂答道:“萍水相逢,未识尊颜。”道长说:“吾即无际大士,从前大人弃母访吾时,孝道有亏,特于路途指示,前所遇之道即吾也,后欲买母供养,吾化一贫婆到家,拮据数年,使大人身荣贵显,前所奉之母亦吾也,今日孝道已全,孝德已彰,功程圆满,了却尘缘。”杨黼如梦初醒,于是长跪请教,无际授法而去。后杨黼享寿八十。诵偈化身,头顶热气如火,须臾红光冲出而逝,人以为出神故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4 00: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转载的好啊,学学弟子规再看看这篇,受益无穷!
每个人都从孩儿过来,孩儿当不好,其他都免谈。百善孝为先,在家对父母不孝,在外做一千做一万善事,都是假的,到头来得到的还是恶报!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4 00: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心诚则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4 00: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  我明天就给孩子讲这个故事  题目就是“在家敬父母,何须远烧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4 00: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极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法华之音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

GMT+8, 2024-6-17 19:11 , Processed in 0.13167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