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阿难仍然不死心,又有了第六种转计——执心在中间。他引用自己当年听到的佛跟文殊等法王子在谈实相的时候讲的一句「心不在内,又不在外」。那么,佛跟文殊菩萨还需要谈实相吗?都是古佛再来,为什么要谈啊?这是故意谈给阿难听,种下金刚种子。
诸法王子:文殊菩萨实际上是古佛再来,示现法王子。从广义上来讲,没有哪一法不是法王子,没有哪一法不是佛;狭义来讲呢,一般在等觉位菩萨,称为「法王子」。弥勒菩萨就是「法王子」。
谈实相时:顾名思义,就是真实相,就是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实相有三:一是「无相之实相」;二是「有相之实相」,也叫「无不相之实相」;三是「无相无不相之实相」。这就是「一心三藏」啊!「无相之实相」就是「空如来藏」;「无不相之实相」就是「不空如来藏」;「无相无不相之实相」就是即空即有。「空如来藏」当下即是「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当下即是「空如来藏」,三个实相是一个东西。
孙悟空摇身一变,变成这个茶杯,藏教菩萨来看,茶杯就是「无不相之实相」;通教菩萨一定要在这里等,非要等到茶杯没有了,孙悟空原形毕露了,才见到「无相之实相」;可是圆教菩萨看呢,这个茶杯当下是不是孙悟空?这个「无不相之实相」当下是不是「无相之实相」?所以叫「无相无不相之实相」。当茶杯消失,孙悟空现前的时候,孙悟空当下是不是茶杯?所以那个「无相之实相」当下就是「无不相之实相」,所以叫「无相无不相之实相」。
由于世界上著相修行的太多太多,藏教修行占了主导的气氛,所以祖师大德以禅宗来破相,往往就以「真佛无相」说为是实相,却不懂得「见真重增一重尘」。真真假假、分分别别皆是当人当下一个念,这叫「真真如性」。
「实相」是不是「阿弥陀佛」?「实」就是「阿」,「相」就是「弥陀」;「实」就是真空,「相」就是妙有;「实」就是理,「相」即是事,理事不二、理事圆融。「实」,在《楞严经》叫「离一切相」;「相」,就是「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像这些话要当成口头禅,时时提起观照。
实际上佛讲「心不在内,亦不在外」,下面接着就是「无所不在,即内即外」。阿难或者未听到下文,或者未听懂下文而故意断法。内无所见,此阿难自知前失,初计内,而不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故曰无所见;外不相知应该改为外又相知。次计外眼见佛手,心即分别,故曰外又相知。其义则顺文理。与下身心相知可合。(引用自圆瑛法师主讲《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内无知故,在内不成:因为看不到五脏六腑,所以心不在内。身心相知,在外非义:眼睛看到外面的东西心里能知道,所以心在外面也不成立。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在这里呢,「复内无见」应该加一句「外亦如是」——我内也见不到,外也见不到,可我知道,所以叫「当在中间」。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佛仍然是抓住一句话不松口:你不管是在哪里,要有个东西,要有个方位,要有个处所。「非无所在」应该打一个问号,带有反问意味:「难道就没有一个所在?」因为讲到现在,无非强调一个「所在」。
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你现在又讲出一个「中」,在哪里?指出来。为复在处?为当在身:「处」就是身外,那你的心是在身外还是身上?
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身上的话,手上能不能叫中?头皮能不能叫中?不能。中间,要注意,每个字都咬住不放。这个「中」怎么解释法?
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处」就是身体外面,身体的前后左右。你找个地方出来。就算心在外,你给我看一看。无表同无:没有所在之处,就无从谈起。表则无定:如果有个「表」的话就说不准是中,还是东、南、西、北了。
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你说表中,在这叫「中」,那你们那边人看到在哪里?是不是在北面?我看的是不是在南面?那边人是不是看在东面?东面人看到在西面,哪有个东西南北?哪有个中?我们看到佛这样讲,是不是感到很痛快?说得痛快淋漓!
我在这里传授给你们一个秘诀:要想攻击明师,必须使你自己首先成为明师。否则你不要开口,你一开口就是造业,就是出洋相。这是不是秘诀啊?你要想攻击明师,你首先要把《法华经》《楞严经》读懂。在你读懂之前不要开口,你一开口就是在造业。因缘果报丝毫不爽,谁也不要来以身试法。国法、佛法你能试得吗?所以对「一心三藏」的道理,我们要刻骨铭心地搞清楚。我们果真搞明白、深信不疑万法都是我当人当下一个念,他哪来许多的妄想分别?就没有呐!他当下感恩戴德!
表体既混,心应杂乱:能表中的这个体既然是混乱的,是不成立的,那你这个心也是杂乱的,所以你讲这个「中」不能成立。下面呢,阿难还有一套。按照一般人把嘴巴闭起来就算了,而他又提出来含糊的概念,很能搅惑人心。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眼色为缘:眼根与色法为因缘。眼为能缘,这个色法、灯光为所缘。生于眼识:什么「眼识」?「这个灯光很刺激」,是眼睛对灯光的一念直觉,是这个眼识。这个「眼识」叫所缘缘,也叫增上缘。那么耳根对声尘来讲,耳根为能缘,我发出的声音为所缘;然后你耳根直觉到声尘的震动叫耳识,叫所缘缘;耳识再起分别,也叫所缘缘。那么鼻、舌、身,是不是一样的道理?
眼有分别:有分别即是心。色尘无知:尘法就是色法,就是无情法,没有知觉。识生其中,则为心在:这个眼识,乃至形成这个意识,就是根、尘因缘和合而有,他把这个作为「中」。这个「中」就说为心。
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第一个破法,你这个心体是不是「兼二」?第二个破法呢,是不是「不兼二」?仍然咬住他这个「中」。阿难的这个「中」是带有分别法的、相对待的那种中。圆顿大法的「中」是圆融、圆满、圆通一切万法的「中」,而且圆顿大法讲的「中」仍然带有方便说,但相对而言是微微地带有。不这样讲,就没有办法开口。所有的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哪有什么中不中?所以即中即不中,中与不中当下是一个念。
再来看佛是怎样对待阿难:
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是尘法,「体」,就是我们的心体、心法。「杂乱」,就是因缘和合。物非体知,成敌两立:「物非」,就是物没有知,「体知」,指我们的心有知。一个有知,一个无知,「成敌两立」,敌对的两方有没「中」?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他是按照世间的逻辑法,以邪来破邪。一个肉牛跟一个铁牛能不能配种生出一个又不是肉牛、又不是铁牛的那个牛?在逻辑上来讲这也是一种假想,叫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未必是真,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真。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那不兼有这两种,它既不是有情也不是无情,是不是连体都没有了?体都没有了,你还谈什么中?
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第六种转计,心在根与尘这个中间,这种说法再次被佛驳斥。(摘自印广门清法师《楞严经讲记•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