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莺歌 于 2022-3-8 17:36 编辑
夫妻本是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千字文》第21集
前面说到 “礼之用和为贵”,天地人三才之道,无一不是要求达到“和”的境界。天道、地道、人道都要和,和合,万物才能生养。天道之和叫“太和”、地道之和叫“中和”、人道之和叫“保和”,“保和”的意思是要求人保持住天地赋予的和气。 由行为入手,真正做到保和,才能达到中和;中和不丢,才能恢复到太和,就是复本归元。紫禁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合殿,不正是教给我们这个道理吗?懂了,就能 家和万事兴,夫妻和合生贵子;不懂就能把好日子过成苦日子,烦烦恼恼地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夫唱妇随”语出《关尹子》的“天下之礼,夫者唱,妇者从;雄者鸣,雌者应”。 “唱”是“倡”的通假,有宣导、发起的意思。“夫唱妇随”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原则性分歧,丈夫倡导的,妻子一定要支持。不是说,夫妇二人天天在家里唱卡拉OK,男女对唱,那就错了。 这几句话的白话译文,就是: 音乐要根据身分的贵贱有所不同, 礼仪要依据地位的高低有所区别。 长辈与晚辈要和睦相处, 夫妇一方倡导的,另一方要服从。 外受傅训,入奉母仪。 这两句是谈教育的原则,要将师教与家教结合起来。在外面要接受老师的训诲,在家中要奉持母亲的规范。 古代的规矩是,父亲在外做事、挣钱养家,所以常年不在家,只有到了年底放长假的时候才回来。孩子在家里的教育,主要由母亲负责,所以女人的主要职责就是相夫教子。小孩子自降生至三岁以前,接触最多的就是母亲,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小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样板,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母仪母教。 古代的“傅”多为“人师”,有太傅、少傅,要对一个学生的品行负责,所以专制时代的学生犯过,常常要追究“傅”的责任。“师”则多为传授技艺的“经师”,一师之徒,往往有十几个、几十个之多。 教育必须是老师与家长联合起来,有些话只能老师说,有些话又非家长讲不可。家教与师教象人的两条腿一样缺一不可,所以《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现代人将对子女的教育完全推给学校、推给社会,自己大撒把、坐享其成,这怎么能行呢? 诸姑伯叔,犹子比儿。 这两句话是前面讨论过的,对孝道的第一圈拓展,将爱心扩展到自己的家人。对待姑姑、伯伯、叔叔,要象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同样,对待侄子、侄女也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犹子、比儿都是侄子的意思。“犹子”,犹如自己的儿子,《礼记•檀弓》上说:“兄弟之子,犹子也”,显然就是指侄子。 人非圣贤,不可能一步就做到大公无私。怎么办呢?就要一点一点来。孟子说,分成三步来走:第一步“亲亲”,先关心自己的家人,先从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做起。把钱财施舍给外人舍不得,帮助自己的亲人总应该可以了。第二步“仁民”,关心同类人,我们都是人,是同类,应该互相帮助。第三步“爱物”,爱护众生、爱护这个生态环境,所谓的“天同覆,地同载”。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这两句话谈的是五伦中的兄弟之道。兄弟之间要相互关爱,彼此气息相通,因为兄弟之间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如同树木一样,同根连枝。 “孔怀兄弟”四个字,出自《诗经•小雅•常棣》一篇,其中有“死丧之畏,兄弟孔怀”的诗句。“孔”有非常、最的意思。“怀”是关爱、关怀。“孔怀”就是非常关怀、最关爱的意思。兄弟之间的关系是血缘关系,亲近无比,是朋友关系不能相比的。故此,后世多用“孔怀”二字,指代兄弟手足之情。 古人有一首叙述兄弟之情的诗,讲得很有味道。诗中说: 兄弟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 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做样看。 兄弟本是同气连枝,一母所生,各自的后代又都叶茂枝繁,成为新一伦的弟兄。父一辈如果能做出“兄友弟恭”的好样板,后代的兄弟姊妹以至于堂兄弟、堂姊妹之间也一定会效法。这是真正的“荣业所基”,比遗财给子孙重要得多,所以孔子才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