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之音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118|回复: 1

柳智宇:出家者说(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14 04: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莺歌 于 2018-8-14 05:08 编辑

2018-07-20 15:13

哲学/北京大学

这是我出家八年来第一次接受记者采访。
柳智宇:出家者说(一)
C=记者
L=我
理想与选择
C:
小时候自己性格是什么样的?
L:
从小没有什么玩伴,喜欢自己玩。同学们玩的游戏,我不太感兴趣。可以说是比较孤独的一个人,也不知道怎么跟人相处,但其实内心潜在着要寻找一群伙伴。高中时有一些好朋友,但总感觉还有隔膜,难以进入彼此的内心深处。直到遇到佛教,才找到真正能懂得自己的一群人。
C:
当时的职业理想是什么?
L:
小时候想当一个科学家,研究出一种能够让人不会死亡的药物或者相关的技术。后来觉得好像不太现实,就想做一个数学家。高中的时候,我想数学家又不够,不是我真正想要的,好像太局限了。我希望对整个人类的文化能够有所帮助,所以其实数学只是我的一个切入点。我当时觉得,做一个数学家可能是最没办法的事情。其实我是想从数学进入,把整个人类的文化做一个梳理。我觉得后来选择出家,其实跟我一贯的思路是相通的,它并不是一个突然冒出来的选择。
C:
有些人认为您出家十分可惜,他们的顾虑在于,您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和成就已经有目共睹,而佛法上的造诣并非一日之功。您有没有过类似的担忧?
L:
其实成为一个数学家和在数学竞赛中获得好成绩是不一样的,只是可能有一定的关系。因为高中数学竞赛相对来说不那么复杂和艰深,而且其中很多地方的美感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再往上去走的话,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因为我们高中学到的知识基本上都是19世纪之前产生出来的,当时数学发展处于一个黄金时期,这些知识是能够给人内心带来喜悦的,但后来的数学发展中有些地方特别的艰深,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所以我觉得,假设要想成为一个数学家的话,在这个时代,光靠奥数还是很不够的;但是如果以数学为一个基础,把这种数学的方式放到别的领域,这种理性、严谨的思维训练对每一个人的帮助是很大的。这种数学思维对我的影响很大,学佛法的时候我也会比较严谨,容易把概念理解得比较清晰,不会随便地搞一些联想。另外,数学里面体现的对于自然本质的一种洞察是非常重要的,与佛法里面讲的智慧类似。
C:
您最早被国学吸引是什么时候?
L:
那是小学的时候,基本也是我对数学开始真正感兴趣的时候。在此之前我特别在意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可能一节课就专门冲着老师的表扬——表扬了,我心里就特别舒服——这种状态其实自己内心是不太满意的。当时,最开始带我走出来的是数学,后来我走数学这条路大概也是这个原因,但它对我并不是意味着一个考试成绩,我爱的是内心的一种东西。我当时参加了刘嘉老师办的“明心教育”数学培训班,从中感受到了一种超越了人世间得失的东西,感受到数学的美。刘老师讲课的时候会和传统文化相结合,他一般上课之前先去讲一段《老子》或者《论语》,他先讲那背后很深刻的一种哲学,然后再讲数学。当时就觉得研究这个应该很幸福,很吸引我。
C:
从您的自述中看出,一开始您的思想更偏向于老庄,后来是怎样走到佛法上的?
L:
道家特别强调个体生命的自由,但当时我就觉得自己挺不自由的。因为在学校里面,虽然学习数学,但很多地方还是会被各方面的压力左右。包括在初中的时候,和大家一起作弊等事情还是常会有的,所以虽然当时觉得数学好像给我提供了一片小天地,但是并不能够让我去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去达到一个能够让自己满意的生命的状态。后来读到《庄子》之后,觉得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对他精神的那种超脱自由特别地向往。
其实当时最开始读到的是我妈给我买的蔡志忠的漫画,先读的是《佛说》,也接触了六祖慧能大师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很喜欢。但当时对道家更感兴趣:道家是直接把这种生命自由解脱的境界讲得非常清晰,令人神往。《庄子》通过很多比喻告诉我应该怎么去生活,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的生命状态是自己会满意的,所以后来就在大概三年的时间中把它作为一种信仰,依此去生活。
后来转向佛法的一个原因是,我发现道家比较少地去谈怎么去和其他人相处,而我好像并不是一个满足于只在自己世界里快乐的人,我是很渴望去走进别人的世界的。再就是,《庄子》第一篇不是逍遥游嘛,当自己遇到人生的一些挫折和苦难的时候,发现逍遥不起来了。我在高三时眼睛也不舒服,还有咽炎,在这种状态中我就感到生命的局限性,非常的痛苦。这时候我就发现,此前得到的那种自由、那种解脱的快乐还是依赖于很多因素的,自己很难真正地不依赖这些因素去获得一种内心的自由。我当时觉得道家好像很难真正地解决我遇到困境时的问题,虽然它可能在平常的状态下能给我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时候,我就在寻求另外一条道路。
高三的暑假,我听到一段《心经》的音乐,当时就觉得特别地被触动:“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觉得我就蛮苦的。虽然不懂什么叫“照见五蕴皆空”,但是对这个也挺向往的。佛教敢于直面生命的苦难,不会先告诉你人生就是快乐的,它告诉你人生确实有很多苦,不会去掩饰太平,“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一点和我当时的内心状态是非常契合的。然后它告诉你怎么去慢慢地走向解脱。
后来大学阶段,我听了一些哲学系的课,特别是张祥龙老师的课。我觉得他把中国传统文化讲得特别清晰,而且和西方的一些哲学相结合,我很感兴趣。听完他的课之后,我对佛法生起了很大的信心,觉得这么多哲学中,佛法是最好的。再一个,就是遇到了一群非常好的学习佛法的朋友,让我感受到了佛法这种慈悲的力量——一个是智慧,一个是慈悲。我感受到之后,觉得这是我真正想要的,它能告诉我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才能真正让自己获得内心的自由,也能帮助别人获得内心的自由。
C:
您怎么看北大和北大人的特点?
L:
北大人相对来说更愿意去谈理想的一些东西,我觉得这点是很好的。我在离开北大之后,才更感受到理想的可贵,就是说一个人的理想在他人生中的一种价值。但另外一方面大家的实践力不够,导致有的人慢慢就屈从于现实了;还有一部分人坚持去实践,但遇到很多阻碍,内心很纠结。其实并不是理论或理想不应该谈,而是要加强实践,认识社会现实。
另一方面,北大是一个过度竞争的场域,这里的竞争比社会上还要激烈。如果你经常和那些牛人、学霸们比较,你很容易迷失自己。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做成什么样的事情,然后敢于尝试。同时不要太理想化,要找一个适当的下手处。北大人的实践力不够,又往往孤高,常限于理想或理论的思考当中,不知道怎样组合各种资源来把事情做成。一个人要能够跟大家打成一片,这样比较好,所谓“和光同尘”,同时要保持自己心灵的一种独立的空间。另外不要常常挂念着自己过去的成就,而要多去做一些踏实的小事。
C:
如今出家研究佛法是在实现您的理想吗?
L:
实现理想包括佛法的研究和教学。不仅是研究高深的理论,还要让它能更好地走入寻常百姓家。
坚持与改变
C:
在您出家后,一直没有主动向外界公开过自己的修行生活。进入龙泉寺这几年中,您在生活与思想上具体发生了哪些转变?
L:
转变是很大的。我觉得学到了很多东西。我首先经历了一年左右的预备期,主要是适应僧团的生活和修行方式。在这期间,我们以劳动为主。我参与了工地劳动,也体验过耕种,为大众做饭,以及盛饭,我们叫做行堂,在值班室处理各种物品的收发和接听电话留言,我还负责教导过年龄较小出家的同学。在劳动中体验到生命的厚重感,非常的踏实。当我们彻夜工作,完成一座楼房的封顶,当我自己炒出的菜被送到几十位出家人的钵中,我感受到一种深切的满足感。我也能理解农夫和工人们的心情。我觉得这是一种很难得的体验。
其后的一年,我剃度成为沙弥,听了许多僧团安排的课程。当时我还负责龙泉寺博客的写作,通过采访和编辑文稿,了解了许多人的生活,了解了寺院的方方面面。当时僧团安排的课程比较浅,可能主要针对初学者,我并不满足,于是和几个同学组织了一个学习小组,一起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并得到了几位法师的指导,比我居士阶段的学习要深入得多。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影响我最大的一部佛学典籍。我高中时就在思考人类文明冲突的问题,因为911事件和美伊战争的刺激,我觉得世界并不太平,我希望从文明的融合与会通上探索出一条道路。当我遇到这部书时,我觉得触摸到了自己一直在追寻的东西,似乎看到了问题的解决答案。所以我并不是仅从佛教的立场来看这部论,而是希望发掘它对人类文明的价值。这部论目前的研究,我觉得还是很不够的。我希望把它与汉传佛教相结合,与现代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科学、比较宗教学等学科相结合,开显人类心灵提升的蓝图。
2012年底,我和几十位同学一起前往广化寺受戒。受持戒律,成为比丘,是正式出家身份的开始。随后的三年,直到2015年底,我主要参与了南山律典校释的工程,同时也学习了许多戒律典籍。参与此项文化工程,对我来说是一项挑战,也是非常难得的经验。戒律的学习,对我来说也是一次印象深刻的体验。通过学习律典,慢慢掌握戒律精神,了解佛教中各项制度、仪轨的历史和制定的原因,从中感受佛陀的智慧与慈悲。其后,我花了两个月时间学习《阿毗达摩俱舍论》。2016年前半年,我参与了龙泉寺藏经工程。
2016年下半年至今,我参与僧团的教学,主要负责受戒前后的教学工作,同时编辑了一些戒律教材。我很喜欢现在所从事的僧教育工作,我和许多学生都成了要好的朋友,时常受到他们的启发与感染。在这项工作中,我感到非常充实与喜悦。
C:
寺院生活的作息大抵是怎样的?与您之前的生活习惯是否差异很大?
L:
四点钟起床,四点半上早殿,七点钟左右吃饭,上午八点到十一点是工作或者学习的时间,中午大概十一点钟吃饭,然后午休一会,下午一点半起来。两点钟到四点一刻是下午的工作和学习时间,四点半上晚殿,六点左右吃晚饭,然后一般是晚上上课。九点二十就打板,可以休息了。这套作息适应起来也不是很容易,刚刚出家的时候早殿经常打瞌睡。
C:
您最近为什么开始研究心理学?如何处理其与佛法的冲突?
L:
心理学是我妈建议我去学的,我觉得也挺好,我高中自己也参与过(心理咨询),对这个领域有一定的了解。至于冲突,我觉得可以先接纳,然后再慢慢地把它汇总,而不是急于讨论是不是一样的,否则得出的结论往往是肤浅的。
但是我觉得佛法和心理学都是基于现象本身,它不是一种先验的概念去限定这个现象世界,它是基于经验,从现象世界出发,然后对它的结构进行讨论。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做一种现象学的还原,就是把佛法或心理学的概念都还原到现象本身,去体会它到底是在说什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是如何发生的。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看,它们其实是没有矛盾的,而如果要从概念上去探讨的话,可能就不太容易说得清。
C:
您对未来的生活有哪些的规划?
L:
一方面继续教学和研究。另一方面也有出书的想法,例如高中和大学时代的文集。佛教类的书我也编写了一些,但现在宗教类的出版审查比较严,不知能不能出版。此外,也有去欧洲参学一段时间的想法,我对法国梅村的一行禅师挺景仰的。我觉得他的书挺适合现代人的心理特点。总体上,我还是想保持低调一段时间,多积累,多沉淀。
C:以您这些年的学习,您觉得佛法的意义是什么?您认为应如何处理佛法与普罗大众的关系?
L:
佛法是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让我不会迷失在这个喧嚣的世界,是不断开发心的潜能,越走越从容,越走越有力量。佛法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心的慈悲和智慧。慈悲与智慧让我能走入他人的内心,让我能分享大众的苦乐。我遇到佛法以前是一个孤独的人,而现在我是一个非常热情的人,我渴望和每个在生命里相遇的人成为知心朋友,我能常常体会到与他人内心深处的联结。这样,他们都成为我生命中美丽的花园。当然,我也欢迎你们常来贤宇的花园走走。
所以当我转身之际,我发现身后是一片片清新的田园、秀丽的风景,充满了生机。这个世界上能有理解和支持我的人,能有和我一起走下去的团队和伙伴,这就可以了。即便这些也会失去,还有一样东西能陪伴我,那就是我的呼吸,时时刻刻都与我在一起,带我回到当下,走向心灵的自由。所以即便这一生我一事无成,只要我努力过,我依然会觉得非常值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法华之音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

GMT+8, 2024-5-9 08:34 , Processed in 0.15007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