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之音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513|回复: 0

学习林子“孔门心法”有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5-4 17: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习林子“孔门心法”有感
        
第一章 学习林子“孔门心法”(即九序心法)的体会
一、如何学好孔门心法
二、学习孔门心法的门径
三、学习孔门心法的要领。
四、学习孔门心法不会妨碍本职工作
五、初学回顾
第二章 “行庭心法”要点
第三章 艮背心法与健康机理探索
一、艮背心法与大脑皮层及植物性神经的关系
二、心存在背的腔子里要求达到 “得气”。
三、 心存在背的腔子里为什么会产生“气团”?
第四章 对道统中一的感悟
一、何谓“中一”?
二、学道如何贯彻“中一”?
三、九序心法是释道儒三家“中一”的综合运用
第五章 林子生平事迹简述
一、家世
二、致心功名与道业的分水岭
三、创立三一教的由来
四、创立三一教的经过
五、倾尽家产,解救国难
六、新思维、新主张、新看法
第六章 倡教宗旨
第一章   学习林子“孔门心法”(即九序心法)的体会
一、如何学好孔门心法
要学好林子倡导的孔门心法,须从学好《初学诸生告天矢言》开始,以明其应遵守的要旨,并要下定决心坚持认真的学,才能学到手。
《初学诸生告天矢言》原文
三教门人某谨筮日斋沐介贽启领
    孔门传授心法,于是始知吾性之善即孔子,敢不战兢惕厉,夙夜奉行,誓发一念之诚,学不至于孔子不已也。又敢不遵守明训,以三纲五常为日用,入孝出悌为实履,士农工商为常业,修之于家,行之于天下,以为明体适用之学也。至于义利之辨,不可不明也;沉湎之凶,不可不戒也;方刚之气,不可不创也;嗣续纲常,固于人为最重,而淫邪之僻,亦不可不惩也。如或败纲乱常,不忠不孝,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义利之辨,有所未明;沉湎之凶,有所未戒;方刚之气,有所未创;淫邪之僻,有所未惩。即是孔子罪人,将何以自立于天地之间也?为此肃启,不胜悚栗之至!
   
    (一)自愿诸凡所授心法,惟当勤而行之;所示明训,惟当遵而守之。誓发一念之诚,真有若上帝之临汝,更不敢稍违于终食,少离于斯须也。
    (二)自愿日搜已过,痛自忏悔。某尝窃闻之: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罪;某亦众生也,而生平之所举止动念,恶得无罪?或为不善于明,而明为人之所非;或为不善于幽,而幽为神之所谴。自今伊始,誓将以前,日所为不是之事,自怨自艾,志心忏悔,更不敢有一毫自昧之心!如有不搜己过,不自忏悔;抑或忏之于前,而不悔之于后,即是得罪于天,惟天鉴之。
解读:
三一教(夏教)的信众称门人,所谓门人就是信徒、弟子,尊林龙江(三一教主)为老师,接受他的教导。其主要教材是《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简称统论),其核心是儒道释三教归儒宗孔,主要内容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世间法是按孔子的处世要求去做个利国利民的人;出世间法是按孔门心法去锻炼身体,使之健康长寿,在思想境界上希望能达到圣人的地步。
    告天矢言的主要内容:是对门人提出做人的基本要求—明训即是世间法。
1、以三纲五常为日用,所谓日用就是毎日都要应用
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网上的总绳,这意味着纲是挑重担的。因之,在君与臣之间的处事职责上,君是挑重担的;在父当权期间,父与子之间的处事职责上,父是挑重担的;夫与妻之间的处事职责上,夫是挑重担的。在现今社会组成结构中,层层都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领导可视为君,被领导可视为臣,在上述的三纲关系中还强调:“仁人君子义之以君臣,仁之以父子,别之以夫妇”①。所谓义之以君臣,就是领导与被领导之间要合宜相处,即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所谓仁之以父子,就是父子之间要相互爱护,即父慈子孝;所谓别之以夫妇,就是夫妇之间的男女相处与非夫妇之间的男女相处是有区别的,并根据夫妇的不同特性要有不同的分工,各负其责,建好家庭,只有这样国家和社会才能平顺发展。
五常是:仁 、义、礼、智、信。
仁:我们毎个人都有个善良的心,就是对患难者的苦情有恻隐(同情)之心,这是仁的开端 “仁者爱人”②,但“仁之实,事亲也”③,“仁者人也,亲亲为大”④,“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⑤,因之,仁是爱护人,但其核心是从尊敬和事奉父母开始,进而爱自己的亲属,扩之而爱人民群众,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爱物。因此,门人在生活上,不但不能奢侈浪费,还要搞好生产,发展经济。只有这祥才能济困扶危,使患难者得到生机 。
义:我们毎人都有一个羞恶的美徳,这是义的开端,但“义之实,从兄也”⑥,“敬长义也”⑦,“义者宜也,尊贤为大”⑧。 所以义的内涵除羞恶外,其实质是顺从兄长,尊敬长辈,尊敬有才能、徳行好的人。
礼:我们毎个人都有一个恭敬、辞让的心,这是礼的开端 。因之,“礼者,敬而已矣”⑨,“亲亲之杀(疏),尊贤之等 (等 级),礼所生也”⑩,“礼也者,序也 ”⑪。所以,礼是对人的恭敬、辞让。然而人与人之间有亲疏之别,长幼之分,贤者有程度的差别,因此,在礼节上就有亲疏、等级和次序之分。
智:我们毎个人都有判断是非的智慧,这是智的开端。然而“智之实,知斯二者 (仁义)弗去是也”⑫,因此,智的实质就是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处事中,不能违背仁义之道,若偏离了仁义之道就是不智。
信:就是人与人的来往中一定要诚信。但孟子说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⑬。在这四端中没有提到信。程子 (颢)说:“四端不言信者,既有诚心为四端,则信在其中矣。”⑭
    2、入孝出悌为实履,所谓实履,是脚踏实地去做
     入孝:孝是徳的根本。 因此,为人子在家一定要孝敬父母,但如何算是孝敬呢?孔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也”⑮。说明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不但要对其起居安全的爱护。 还要:
(1)在举止行为上要体现对老人家的尊敬,孟子曰:“爱而不敬,兽(狗、马)之也。”⑯所以平时要与老人家谈谈心。尊重其见解,有不同的看法,多做解释,得到谅解。
(2)在奉养过程中,要使老人家感到快乐。即相处中要和颜悦色,在气候变化中,要多问寒问暖,注意其衣服被褥是否合宜。
(3)病时要及时请医诊治,使其早日恢复健康。
(4)丧时要有深切的哀悼,并按政府规定做好安葬。
(5)祭祀时,按当地习俗虔诚办理。
     出悌:出外要尊敬长者。孔子曰:“教民礼顺,莫善于悌。”⑰说明顺从长上,是使家庭和社会有礼貌而和顺的重要因素。
3、士农工商为常业
所谓常业就是正常职业。过去所说的士农工商,就是现在的各行各业,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是做好孝悌的保证。因之,林子要求毎个门人都必须从事和做好每一项正常的职业,若没有做好正常的职业,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保证,怎能谈得上孝父母敬长上呢?所以林子提出,没有搞好正常职业的人,就不是他的弟子,并极力批判:“夫弃去其三纲五常之至徳,士农工商之常业,而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束)物外之游者,是乃败风坏化,孟浪(放浪)游食之所为也,奚足为道哉。”⑱
    4、四不可
其意是:不可不明义利之辩,以免因财失义;不可不戒沉湎(嗜酒无度)之凶,以免伤身败事;不可不创(戒止)方刚之气,以免争斗受罚;不可不惩(戒止)淫邪之僻,以免沦为衣冠禽善。
     切实按照上述的世间法去做,称立本。
     这立本很重要,是出世间法(圣神之道)的基础,基础打不牢,出世间法就无从谈起,正如《中庸》说的:“苟不至徳,至道不凝焉。”
    5、附启二则:
    (一)是自愿诸凡所授孔门心法(即九序心法:自一序艮背,以念止念以求心至六序凝神气穴,以媾阳丹为入门,七序脱离生死,以身天地,至九序虚空粉碎为极则——出世间法),惟当勤而行之;所示明训,惟当遵而守之,誓发一念之诚,真有若上帝之临汝,更不敢稍违于终食,少离于斯须(一会儿)也 。
    (二)是自愿日捜己过,痛自忏悔(自我检査批评,主动改正,决不再犯)… …自今伊始,誓将以前所为不是之事,自怨自艾(止),志心忏悔,抑或忏之于前,而不悔之子后,即是得罪于天(人民群众)惟天鉴之。
注:①《论语正义下》
②《孟子・ 离娄章句下》
③⑥⑫《孟子・ 离娄章句上》
④⑧⑩《礼记・中庸》
⑤《孟子・离娄章句下》
⑦⑯《 孟子・尽心章句上》
⑨⑮⑰《 孝径》
⑪《统论・世出世法》
⑬《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⑭《 四书五经・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注》
⑱《统论・世出世法》
                                    
二、学习孔门心法的门径
学习孔门心法要从“艮背”入手,“艮背”是九序心法的第一序,入门的第一步。“艮背”没有学到手,学其他各序就无从谈起,这就是林子所说:“不凌节而施,不躐等而渐进”的教导。
              《艮背心法》原文
     林子曰:“背字从北从肉,背乃北方之肉也。北方属水,今以北方之背之水推之,而南方之心则火矣。火阳也,南之而居前;水阴也,北之而居后。今以心之火之南,而洗之以背之水之北者,(见艮背心法补注1)易之所谓‘洗心退藏于密’,孔门传授心法也。”
     林子曰:“洗也者,洗之也。心属乎火,而藏之以背之水者,洗之之义也。退也者,退之也,心居乎前,而藏之以背之后者,退之之义也。”
     林子曰:“五脏皆丽于背①,心既背而水之,则心清净矣;心既清净,则五脏亦皆清净矣。”
     或问:“以心之火之南,而藏之以背之水之北,而心之火也,其不为背之水所熄灭邪?”林子曰:“世间之凡水凡火,则以形用焉者也;而吾身之真水真火,则以神用焉者也。水多则火灭,火多则水干,此凡水,凡火之性者然也;若夫以心之火之南,而藏之于背之水之北,岂惟水不能干,火不能灭,而亦且能交相养,而互相用者,其神之所为乎(见艮背心法补注2)。今以常人言之,神则寄之于目矣,而夜寐既熟则藏之于肾,亦易之所谓洗之之义也。至夙兴之时,而目之神,有不爽然清乎?籍其不夜而肾,神岂能清?今又以天道言之,日则丽之于天矣,而夜沦地中,则藏之于海,亦易之所谓洗之之义也。至启明之候,而天之气,有不爽然清乎?(见艮背心法补注3)藉其不夜而海,气岂能清?夫观之常人则如此,观之天道又如彼,则夫‘艮背’之说,前且后之,南且北之,而易之所以示人者,可谓至精、至微、至深切矣。”
     或问:“日之神也,而养之以海之水;心之神也,而养之以肾之水。亦皆可得而定在之矣。至于背也,其亦不可得而定在之者乎?”
林子曰:“是亦不可得而定在之矣。或前或后,或上或下,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须参看《行庭》章,“中无定在”微旨,方能知之。
    林子曰:“心之火,易燃也,诸凡功名富贵,与夫声色嗅味,有顺吾情而可喜者,则辄动其心,而随之以喜②,此是火燃,而心不能止乎其所矣;有逆吾情而可怒者,则辄动其心,而随之以怒,此亦火燃,而心不能止乎其所矣。始则旦昼牿亡③,终则夜气不存④;夫至于夜气不存矣,岂曰燃之云乎?而燎原之势,殆有不可得而熄灭也!”
    林子曰:“初学之士,先须念‘三教先生’四个字⑤,孔老释迦,三教先生也。孔子之时中,老子之清净,释迦之寂定,皆吾心之本体者然也。故无时无处而不念‘三教先生’者,盖有似于侍立三教先生之侧,而不敢须臾违也。念‘三教先生’者,初从口念,而至于背之腔子里,久则念念只在于背。念念只在于背,则心常在背矣。念即心也,念起于心,而非心之外,复有能念也。”
    林子曰:“艮背之功,以念止念之心法也。以其念之逐于外焉者,妄也,今则返之于内矣。或者以念之逐于外也,固妄矣,而念之返于内也,不亦妄乎?”林子曰:“凡属有念皆妄也,皆妄则皆非也,而何分于内外邪?故以念止念者,以妄而离妄也;以妄而离妄者,以夷而攻夷也⑥。程明道曰:‘内外两忘,浑然无事。’此为学之极则也。尚书曰:‘华夏蛮貊,罔不率俾’⑦ 。此为治之极功也。然始学之要,忘外为先;外既忘矣,然后方可语之以忘内之功者,有渐之教也。
林子曰:“或目交于物,而动我好色之心焉,然不必咎乎其色也,但当念‘三教先生’四个字,而好色之心,其有不忘乎?或耳交于物,而动我好声之心焉,然不必咎乎其声也,但当念‘三教先生’四个字,而好声之心,其有不忘乎?”或曰:“此非其心之咎欤?”林子曰:“若复咎其心焉,岂不反动其心哉?盖我元无此好色好声之心矣,以见色而闻声也,而始有此好色好声之心焉;今则惟念‘三教先生’四个字,而不知有色,而不知有声,而不知有心。夫一念之诚,而至于心且不知矣,则又奚有于色,奚有于声耶?故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
    林子曰:“士者以读书为业,或读‘学而时习之’句,即如念‘三教先生’四个字,亦念入于背之腔子里,自一句而至于百千万句,无不皆然。由此观之,一日读书,则是一日行我工夫;一岁读书,则是一岁行我工夫;若不读书,而驰逐乎其外矣,便是放心,便是不能行我工夫;至于讲论酬答,辩议寒暄,亦复如是,然后方为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焉。然此道也,自古圣贤皆从三纲五常中密炼得之,而非他也。若尧舜之父子⑧,汤武之君臣⑨,周公之兄弟⑩,不亦可概见乎?又皆从士农工商中密炼得之,而非他也。若伊尹之莘野⑪,傅说之版筑⑫,胶鬲之鱼盐⑬,不亦可概见乎?然此道之不明久矣,而世之为学者,率皆不知所以炼之。即有高明之士,而语之以道也,则彼必曰:非入山习静不可也。我今则縻于俗矣,又奚敢以少窥斯道之藩篱哉?此盖道流释流之邪说,有以入人之深也。抑岂知炼之以三纲,炼之以五常,以士以农以工以商,乃所以消磨气质,而为吾进修之一大助邪?且财色人之大欲存焉,最人之所难离也!若处山中,而财心暂隐未见矣,而自以为能忘财者,非也;色心暂隐未见矣,而自以为能忘色者,非也。入山以求静者,其试思之。然艮,山也,而山其心者,艮背之义也。若不求艮于心,而求艮于山焉,心岂能静?心不能静,而曰有得于山者,岂其然哉?借曰:心亦能静,而有得于山焉,是亦暂隐而未见尔,见则辄复如初矣。况纲常伦理之大道,士农工商之常业,乃反以求静之心,而毁裂之,而弃去之,可乎?不可乎?
或问:“道家所谓炼者不其非乎?”林子曰:“何可非也?盖炼也者,炼之也。以火烧金,炼之之义也。道书曰:‘未炼还丹莫入山。’故炼之以三纲,炼之以五常,炼之以士以农以工以商者,炼之也。然炼有四义焉:神而炼之,一也;形而炼之,一也;我而炼之,一也;人而炼之,一也。神而炼之,以炼其神,而操其存也;形而炼之,以炼其形,而去其病也;我而炼之,以我而炼我也;人而炼之,以人而炼我也。”或问:“何谓我炼?”⑭林子曰:“即余之所谓炼神炼形者是也。”“何谓人炼?”⑮林子曰:“乃古人之所谓困内困外者是也。
“何谓形炼?”⑯林子曰:“以病而去病,犹以念而止念,借假以还真也。记曰:‘清明在躬,志气如神’⑰ 。盖形不清,则不能明,不清不明,而志气反为其所污矣,又安能如神,而可以前知邪?易曰:‘神以知来。’至诚之道,清明之在躬也”⑱ 。又问:“清明在躬。”
林子曰:“夫人之躬,有气有形,而未必其皆能清也。气不清则浊,形不清则秽,而其气之浊,形之秽也,皆足以尘吾七窍。而病之者,病也。而不清,而不明,而不圣人也,职此之由矣。病而病之,以去其病。故曰:‘惟其病病,是以不病。’”“然而道家之所谓炼者,则异于是,何也?”林子曰:“不知也。而余之所谓四义者,乃余之所以自炼,日用之良方也。然其义四也,其实三也,要其归,一而已矣。”
“一者何?”曰:“心也,心主乎中也。心主乎中矣,神其有不定乎,形其有不清乎?神既定矣,形既清矣,即有如周公之困内,孔子之困外,而其中自有不乱者存焉。此炼之之要道也。”
“孔子曰:‘操则存。’夫既炼矣,而又操之者,何也?”林子曰:“必其先有以操之,操之而后炼之也。”“然则何者谓之操?”林子曰:“譬匹夫怀璧,而心心在于璧焉,惟恐盗也得窃而有之。故操之者,炼之也。”
或曰:“易‘艮其背’也,吾乃今始知之矣。而曰‘不获其身’者,吾甚惑焉,敢问。”林子曰:“此自其工夫之纯一者言之也。吾知有吾之背而已矣,吾知艮吾之背而已矣,抑岂知外其背也,而复有所谓身欤?盖将‘以思不出其位’,而忘之也。吾知有吾之庭而已矣,吾知行吾之庭而已矣,抑岂知外其庭也,而复有所谓人欤?盖将‘以思不出其位’而忘之也。此乃‘不获’之实义也,岂非其纯一之守邪?然获也者,失之反也。子独不闻之志士仁人乎?志士仁人,惟知其心之有此仁也,是虽至于不获其生焉,殆亦以仁之故,失之而不之恤矣;惟知其心之有此义也,是虽至于不获其身焉,殆亦以义之故,失之而不之恤矣。如此而日操之,如此而日炼之,故不特庙廊之上,可得而为之;而三军之中,亦皆可得而为之矣;不特三军之中,可得而为之,而之夷狄,而蒙患难,亦皆可得而为之矣。盖身在此,则心在此;心在此,则念在此。而念念不忘之下,尚且不获其身矣,而又况身外之物也,得而夺之乎?”
林子曰:“人之身有九窍,八窍南向,而其一也稍后,以通秽也。至于背也,皆无其窍,有若墙壁然,退而藏之,何其密乎?本义曰:‘止有所当止,则不随身而动。’惟其不随身而动也,故能不获其身矣。然背之真去处也,元不随身而动,犹天之北辰也,亦元不随天而转矣。”或问真去处。林子曰:“所谓‘孔颜乐处’是也。《易》曰:‘止其所’,处即所也。而‘止其所’者,居其所也。故居其所而不动者,天之所以为天也;止其所而不动者,人之所以为人也。”又问:“圣人之道,无方所矣,而曰‘止其所’者,何也?”林子曰:“北辰之居其所也,而天忘之;艮背之止其所也,而圣人忘之。故有念则有着,有着则有所,由有念而至于无念,此尧之所以‘安汝止’,忘其所而不知矣。”“若人之一身至细也,亦有北辰而居其所欤?”林子曰:“人之一身,一小天地也,孰不知而信之,何独至于天之北辰也,而疑之?”
“夫以天之北辰而拟议之,则是人之一身也,似获乎背之北辰以为用矣。而艮背之不获其身者,何也?”林子曰:“人之一身,故获艮背以为用矣,若精神命脉之以和以调,视听持行之以运以用,而艮背则但止其所而已,夫何为哉?独不观之天乎?天之全体,亦获北辰以为用矣,若日月星辰之以照以临,雨风露雷之以鼓以润,而北辰则但居其所而已,夫何为哉?抑尝观之磨焉,磨之为物也,岂不获其心以为用哉?而其心之止乎其所也,则亦不随磨而转者,天之北辰也。观磨则知道矣。故君子之始学也,亦惟所其背之北辰而居之尔,《艮》⒆之六四曰:‘艮其身。’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或问:“既曰‘不获其身’,而又曰‘艮其身’身其有不同乎?”林子曰:“不获其身者,身也,乃以人之身而概言之也。而艮其身者,身也,岂非所谓身之中,而为背之腔子者哉?故特于六四言之,盖艮之初,趾也;二,腓也;三,限也;五,辅也;而六四者,其心乎?”
艮背心法摘注
①五脏皆丽背:是说五脏都附着在背;人体五脏的神经分布,亦皆出于背,所以背的健康也有利于五脏的健康。 孟子说:“ 盎(充盈)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说明背很重要。
②随着功名富贵声色嗅味,顺之即喜,逆之即怒,均为外念、杂念、妄念。
③旦昼牿亡:在夜间未与外界接触自然产生的善气,由于白天不良行为的搅乱而损失。
④终则夜气不存:由于毎天的反复搅乱,则夜间所产生的善气就不能保存了,即与禽兽差不多了。
⑤念三教先生四个字,从口念而至于背的腔子里,为内念、正念。
⑥以夷而攻夷:以外国人攻外国人,即是以毒攻毒之意。
⑦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即中华及南北民族,无不顺从,这是说明我们只要心主乎中(背的腔子里),则各种杂念都会顺从正念而消失。
⑧尧舜之父子:尧之子丹朱不肖(品行不好,傲慢荒淫),以舜为贤,传位于舜,并授予“允执其中”,以开道统之传。这“允执其中”,也是孔门心法的起点。舜之子商均亦不肖,传位于禹,授于“惟精惟一,允执厥(其)中”,这是在允执其中的基础上加以纯洁的思想和专一的意志,把心法向前推进一歩。
⑨汤武之君臣:桀王,夏朝最后国君,残酷剥削,暴虐荒淫,被商汤所败,商汤放桀于南巢(今安徽市西南)死。纣王,商朝最后的国君,沉迷酒色,重征赋税,统治暴虐,周武王会合西南各族,向商进攻在牧野(今河南洪县),纣王兵败自焚。
⑩周公之兄弟:周公名旦,武王弟,曾助武王灭商。武王灭商后,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商都,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北),以笼络商贵族的残余势力,并封弟管叔、蔡叔、叔在那里监抚。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撮政,管叔、蔡叔不满,说他有野心,武庚乗机串通管叔、蔡叔叛乱,也影响了周东方的诸侯国,在这危急时期,周公采取果断措施,兴师东征,从叛乱的策源地原殷都附近地方开始,由于叛乱不得人心,加上东征军实力强大,所以周师一到,武庚的叛乱武装便全线溃败,武庚身首异处。管叔被杀死,并把活捉的蔡叔囚禁起来,至此,武庚和三叔的叛乱,很快被平息。
⑪伊尹之莘野:伊尹原是奴隶,曾在莘野耕田,后为商大臣,辅助商汤攻灭夏桀。
⑫傅说之版筑:傅说原是傅岩地方从事版筑的奴隶,后被商武丁任用,辅助治理国政,从此国势强盛。
⑬胶鬲之鱼盐:胶鬲曾在市上卖鱼盐,后为纣王贤臣,曾与箕子、比干等辅助纣王治理国政,延缓纣王的衰亡。
⑭何谓我之练:林子说:“即余之所谓练神、练形者是也。”这所说的练神,就是要练出坚定的意志。这练形就是要练出良好的作风。
        ⑮何谓人练:林子说:“乃古人之所谓困内、困外者是也。”所谓困内即周公之兄弟。所谓困外,即孔子的困外:吴伐陈,楚救陈,驻军在城外,听到孔子在陈楚之间,使人来聘孔子,陈、楚大夫共谋说:孔子是贤人,所讥笑的皆中诸侯的弊病。今楚是大国,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陈、蔡做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发步卒围孔子于野外,不得行,绝粮。相从者病了,不能站起来,但孔子仍讲颂弦歌(弾唱诗歌)不衰。
       ⑯何谓形炼:林子说:“以病而去病,犹以念而止念,借假以还真也。”就是要用良好的思想行为,去改变不良思想行力的弊病。
      ⑰《记》曰:“清明在躬,志气如神。”是说自己要做的事,应先把其情况弄清楚明白,然后下决心是很重要的,其后果如神之灵。
      ⑱《易》曰:“神以知来。”“至诚之道,清明在躬也”。是说,看一个人的行为就知道他的后果。因此,诚实做人的道理,是先把要做的事情况弄清楚明白,不能蛮干。
     (19) 1、《周易・艮卦》原文: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元咎。”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初六,艮其趾… … ,六二,艮其腓,九三,艮其限… … ,六四,艮其身,无咎… … ,六五,艮其辅… … ,上九,敦艮… … 。
    2、艮卦图解: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472\wps1.png
   3、体 :
    (1)《艮卦》原文对艮背的提法与林子艮背心法的提法是一致的,但林子的教导详细的多。
    (2)《艮卦》不但提到艮背,也提到行庭。林子九序心法也以艮背力第一序,行庭为第二序,这艮背、行庭很重要。练孔门心法达到艮背、行庭的境界,也就是走上了九序心法入门的大道,接下按孔子一以贯之的心法坚持练下去就是了。
    (3)九序心法中指出一序艮其背至六序凝神气穴为入门。七序脱离生死至九序虚空粉碎为极则。 把入门到极则都包含在内。所以,九序心法是孔门心法的发掘、综合、充实和发展,是我们应该珍惜的宝贵财富。
   (4)有些人提出三一教是以儒为立本,道为入门,释为极则,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三一教是以儒教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而儒教在立本、入门、极则三者是具备的。
背的腔子里:即艮卦六四 (身之中),在两肩胛骨下尖处的连线中央一指处,也就是七、八脊骨之间,中医经络称为“至阳”穴,按摩该穴可减轻心情紧张、肌肉放松。练孔门心法要时刻心存在腔子里就从此处开始 。
艮背心法补注:
    林子曰:“背字从北从肉.… … 《易》所示人,可谓至精、至微、至深切矣”。
     1中国传统有五方、五行、五脏三者的关系如下:
五方: 东、西、南、北、中。 五行: 金 、木、水、火、土。五脏: 心 、肝、肾、肺 、脾 。这三者的关系如图: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472\wps2.png
           在五行相生相克中,有水克火之说,故有心之火之南之阳,洗之以背之北之水之阴,以减免过多的思想活动,以达到静的论述。
     2心: 中国传统所说的心有二个含义:(1)心是思想活功。(2)心是血的循环器官。现说心是思想活功。心就是脑(中枢神经),它有兴奋(火、动)和抑制(水、静)两种功能,毎个人的生活过程中,脑的兴奋多于抑制。由于过度的兴奋会损害脑(过劳则损)。如何使脑抑制而静下来达到休息(劳逸结合)。艮背(九序心法第一序)是首选的方法,它既简易而方便。艮背心法的特点是:思想信息转移法,把脑的兴奋信息(火)转移到背的腔子里(水洗)。这背的腔子里是人体最密最安静的地方(面部的眼、 耳、鼻、口及胸、腹都在不停的动)。古人说:心猿意马易放难收,必须找个安静的地方,把它栓起来,背的腔子里是最好之处,把脑的兴奋信息(火),用意念的方式倾注在这个地方(水洗),以一念代百念,未尽处加以口念 “三教先生”四个字以助之,以达到静的目的。(艮背心法还有深层的意义,以后再说)。
     林子说:“若以心之火之南,而藏之于背之水之北,岂惟水不能干,火不能灭,亦且能交相养而互用者,其神之用乎?”是说心之火之南,藏于背之水之北,不但没有害,而且有益。这是神的作用,这神就是精神,这精神就是脑的思想活动,脑的思想活动,就包含兴奋 (阳、火)与抑制(阴、水)两个方面,把过度的兴奋信息转移到背的腔子里(即艮背心法)抑制之,以达到阴阳匹配,使之平衡,以维护身体健康,进一步说明坚持艮背心法的好处。
       3天人一理的观点。林子曰:“今以常人言之,神则寄之于目矣,而夜寐既熟则藏之于肾,亦《易》之所谓洗之之义也;至夙兴之时,而目之神有不爽然而清乎?… … 今又以天道言之,日则丽于天矣,而夜沦地中则藏之于海,亦《易》 之所谓洗之之义也,至启明之候,而天之气有不爽然而清乎.… ”这寄于目的神,是精神、思想活劫、兴奋属“阳、火 ”。 夜寐既熟,这夜是“阴、水 "。熟睡是抑制很深,抑制愈深愈久,诱导兴奋愈明显愈清醒 。(正诱导)
日则丽于天矣,而夜沦地中则藏之于海,是阳转阴,相当于进入睡觉的状恣,也是自然界进入抑制而安静阶段,由是也就避免或减少白天各种活动中,所产生的纷纷粉尘的散布,因此,使空气清新,大阳和煦而清朗。
    上述人的清醒、日的清朗,是一祥的道理,由是也进一歩说明,艮背心法的前且后之,南且北之,是十分正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阳极转阴,阴极转阳的太极图,也说明这一道理。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472\wps3.png
艮背
九序功夫艮背先,一心北守洞中天;
住行坐卧皆须用,时到息来跃动然。
                                      
三、学习孔门心法的要领
学习孔门心法的要领是心在“腔子里”,其意义和要点,详见《存省规条》及《三教汇编附录》                  
             《存省规条①原文:
    凡诸生从余受业者,须当不分寒暑,不分昼夜,不分动静,时时刻刻,要持孔门心法;能持孔门心法,则心在腔子里矣。存养省察之功,其可以斯须②而或离乎?规条于左:
    一.士者心要在腔子里以为士,农者心要在腔子里以为农,工者商者,心要在腔子里以为工为商。至于一视一听,一言一动,无不心在腔子里,方为能持孔门心法也。
    一.坐不必趺(fu)跏③,当如常坐。夫坐虽与常人同,而能持孔门心法,则与常人异矣。卧时亦然,亦如常卧,亦要心在腔子里。
    一.昼而坐,夜而卧,理之常也。夫坐卧虽有昼夜之分,而心在腔子里,则无昼夜之分矣。
    一.坐时不持孔门心法,便是坐驰④。孟子所谓放心者,岂必心放于色,心放于财,然后谓之放心也。即此坐驰,便是放心。
    一.应事时,须当时时刻刻,省察此心,还如静坐时否,不动心否,不动气否,不悦色,不悦财,不悦纷华⑤否?
    一.应事时,如不能不动心,不能不动气,不能不悦色,不能不悦财,不能不悦纷华,是我存养之未至也,须当痛自悔戒。⑥如或能不动心,能不动气,能不悦色,能不悦财,能不悦纷华,是我存养之有道也,尤当益加勉励。
    一.动时固易动其心,静时亦易动其心,心在腔子里,则自然不动矣。
    一.静而存养,心要在腔子里而静也;动而省察,心要在腔子里而静也。
    一.持孔门心法,不特于出门使民⑦之时,心要在腔子里而静也;甚而至于造次⑧颠沛⑨之际,心要在腔子里而静也。
    一.省察之功,尤当先乎其大者,其事君也果能忠乎?果心在腔子里乎?而一念之忠,果出于中心⑩之诚乎?其事父也果能孝乎?果心在腔子里乎?而一念之孝,果出于中心之诚乎?至于天显之序⑪,交游之信,固人道之所当然。而造端之始⑫,居室之微,尤人情之所易忽。若舍此人伦之大,而不知所以省察焉,纵有身心性命之学,岂不失之荒唐杳妄⑬?非余弟子也!
    一.心本活泼也,若操存坚执,而必其心之不动焉,是亦告子之不动心也⑭。岂余所望于诸生邪?
    一.近来习静之徒,不知孔门心法,而枯坐于一室之中,日不窥户牖⑮,夜不就寝席,亦既迷矣;又况离父母,绝妻子,不士不农,不工不商,自以为高且洁者,斯其为迷也大矣!盖由大道久湮⑯,圣学不着,故邪师邪说得以入人之深如此。若诸生中有能宣明余教,以开斯人之徒之迷焉,是乃余之真弟子也。
          《存省规条 》摘注
    ①存省:“存”,是存养,即是存心养性。存好本心,养好本性。“省”:是省察,即是检査自己的思想行为。规条:规定的条目(项目)。
②斯须:一会儿(时间)。
    ③趺跏:盘坐。
④坐驰:坐时思想外跑。
    ⑤纷华:繁华富丽。
⑥悔改: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
⑦使民:使用民众做事。
⑧造次:匆忙,即急急忙忙 。
    ⑨颠沛:生活困难,四处流浪。
⑩中心:中正之心。
    ⑪天显之序:是天然而明显的人与人之间应当遵守的准则,即是君臣之义、父子之仁、夫妻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
    ⑫造端之始,居室之微:是说从性生活开始,到在隐藏的居室里,都不能违反人道的行为。
    ⑬荒唐:广大漫无边际(违背常理);杳妄:深远见不到踪影。
    ⑭告子不功心:即什么都不想
    ⑮不窥戸牗:不能去小看一下门窗。
⑯久湮:被埋没很久。
     
《三教会编•附录》原文:
或者以“会编者,会而编之,以直指三教者流之非,而合而一之以孔子之儒矣。而孔子之儒之所相与以授受者,夫岂无可言哉?”
林子曰:“孔子之儒之所相与以授受者,自有心法在焉。”
“夫所谓心法者何法也?”
林子曰:“心在腔子里者是也。”
“夫心在腔子里,岂非宋之儒者始言之邪?”
林子曰:“子独不闻尧之钦,孔子之敬者乎?钦也者,敬也。敬也者,心之主乎中也。《易》之“艮”曰:‘艮其止,止其所也。’《系辞》曰:‘洗心退藏于密。’所也,密也,即所谓腔子里也。止其所而藏于密者,非所谓心在腔子里乎?他如‘中心安仁’者,安此心于此腔子里也;‘操则存’者,操此心于此腔子里也;‘先立乎其大’者,先立此心于此腔子里也;‘求其放心’者,求此放心约之而复返此腔子里也。”
“然心在腔子里,固圣学之所以事其心矣,岂不从静中而后能存存不息欤?”
林子曰:“静不在静,而心在腔子里,便能静矣。故静而心在腔子里者静也,动而心在腔子里者静也。孔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①,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由此观之,岂特动而心在腔子里而静邪?虽至造次之际,亦要心在腔子里而静也。岂特造次心在腔子里而静邪?虽至颠沛之顷,亦要心在腔子里而静也。若道释者流之不三纲不五常,不士不农,不工不商,离人绝物,荒唐②枯槁③,以此求静,岂曰能静?纵曰能静,岂所谓孔门心法,而为圣人之学之大哉?此会编之作,所以直指其流之非,而群之以归儒以宗孔焉者也。”
    书三教会编卷端摘注
①不违仁:不违心。
②荒唐:广大漫无边际。(不合常理)
③枯槁:形容人如草木枯槁(痩弱如皮包骨 )
                     
四、学习孔门心法不会妨碍本职工作
不少人说,学道虽好,但工作忙,没有时间学,然而,林子在
《宗孔堂贴戒诸生》中告诫诸生,要防止道业与学业两相妨碍的错误思想。
《宗孔堂贴戒诸生》原文:
余少时寡识,漫以道术学业两、相妨碍,遂弃去举子业以从事于道,殊不知御制明经之科②,明经者,明道③也。幼而学之,壮以行之,道术学业,岂有二邪?
士者能持受孔门心法,能时习举子业,而两不相妨碍者,是吾弟子也,入;若不能持受孔门心法,即与俗儒无别,非吾弟子也,勿入;或能持受孔门心法矣,而以举子业为相妨碍,而轻弃去之,谓之士也可乎?亦非吾弟子也,勿入。其入者,坐于东舍,毋越他舍混坐。农者工者商者,能持受孔门心法,各守常分,各安常业者,是吾弟子也,入;若不能持受孔门心法,即与俗农俗工俗商无别,非吾弟子也,勿入;或能持受孔门心法矣,而不守常分,不安常业,谓之农,谓之工,谓之商也可乎?亦非吾弟子也,勿入。其入者,坐于西舍,毋越他舍混坐。布衣之士,能持受孔门心法,兼理家政④,而仰足事⑤,俯足畜者⑥,是吾弟子也,入;若不能持受孔门心法,即与俗流无别,非吾弟子也,勿入;或能持受孔门心法矣,而仰不事,俯不畜,谓之布衣之士也可乎?亦非吾弟子也,勿入。其入者,坐于东之东舍,毋越他舍混坐。道释之徒,能持受孔门心法,又且诵⑦习⑧经典而奉其戒律者,是吾弟子也,入;若不能持受孔门心法,即与俗僧俗道无别,非吾弟子也,勿入;或能持受孔门心法矣,而不习经典,不奉戒律,谓之道释之徒也可乎?亦非吾弟子也,勿入。其入者,坐于西之西舍,毋越他舍混坐。
上述告诉人们要成为林子的弟子必须做到道业事业两不误,据我的体会。只要抓好时间的巧安排,不但不会妨碍工作,且可互相促进。就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利用休息的时间进行练习心法,既是休息,又是练心法,岂不两全其美。当然多练多得。
      《宗孔堂贴戒诸生》]
①宗孔堂贴戒诸生: 林子在宗孔堂顺便告诉诸生要防止的事。
②明经: 明白《四书 》、《五经》的意义。
③明道: 明白孔门心法的道理。
④兼理家政: 兼能管理好家庭的事。
⑤仰足事: 上能侍奉父母。
⑥俯足畜:下能养育子女。
⑦诵: 诵读经文 。      
⑧习:学习经典。
五、回顾
    近三个月来,在这里讲了三课,说了两个问题:世间法与出世间法 。
    1、世间法:是做人的道理,是行善,就是为人民服务。家庭是为人民服务的起点,由家庭而至于社会。所以家庭是为人民服务的实验田,在这个实验田里要做的事是孝悌、三纲、五常、四业。通过上述的工作,使家庭达到小康的生活水平,才有能力帮助受难者。要完成上述工作,必须要有健康的体格,要健康的体格,必须用出世间法。
    2、出世间法:出世间法也称“神圣之道 ”。在无思无虑中休养生息,以保护身体健康,更好的为国为人民服务。出世间法最好的方法是九序心法,它是孔门心法的综合和发展。中国的传统美徳是教导人们既要做好工作,又要保持身体健康。如尧传位给舜时说:“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是说:现在治理国家的责任在你身上,你要保护身体健康。要保护身体健康,首先要保护人体司令部“脑”的健康,不要使它过劳受损,脑健康了,脑所领导下的各种器官,就能顺利的运转,人就健康了。因此,林子在艮背心法中,首先提到的是,心之火之南而藏于背之水之北的论述(心,是思想活动,是脑,有兴奋与抑制的功能)。心之火之南是脑的兴奋,背之水之北是脑的抑制。用水能克火的道理,来说明减少脑的过度兴奋而受损,这实际是说艮背的内容。
在艮背篇中也提到尧舜之父子,汤武之君臣,周公之兄弟,伊尹之莘野,傅说之版筑,胶鬲之鱼盐。说明上而尧舜之帝王,下而胶鬲之鱼盐的平民,都可练孔门心法,也都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的兴盛和人民的幸福而作无私的奉献,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也说明练好健康体格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3、重申九序心法:九序心法有九个层次,艮背是第一个层次,其要点是把种种杂念,用意念转移法,一意倾注在背的腔子里,以一念代百念,未尽处用口念“三教先生"四个字以助之,以减免脑过度受损,且练到一定的时间能产生浩然之气,就是得一,也就是入了门,接下可转入行庭阶段。
背的腔子里,在两肩胛骨下尖处的连线中央一指处,也就是在七、八脊骨之间。练艮背心法要时刻注意心存在背的腔子里,其最高境界是只知艮背而不获其身。 `
有人提到艮背是否定在?艮背是定在的,就是在背的腔子里,不定在是行庭阶段。
4、练九序心法会不会防碍日常工作?林子在宗孔堂贴戒诸生中提到,士、农、工、商、布衣之士及道释之徒,能持孔门心法,又能做好本职工作,是他的弟子,能持孔门心法,而不能做好本职工作,不是他的弟子,说明学习孔门心法是不会妨碍本职工作的。有时间多练些,没有时间少练些,拾漏拾缝穿插进行,不但不会妨碍本职工作,还可以互相促进,当然多练多得,少练少得了。
第二章  行庭心法要点
     行庭亦称周天。是九序心法的第二序,(入门第二步)。要如何修炼呢?
     林子曰:“先收此放心而艮之于背以立基也,然后将此神气复返性命而归于一者,所谓阴阳而太极也。”是说先把放逐于外的心收回,存在背的腔子里,培养出太极,就是得一,(这太极,得一,得性,浩然正气,一点灵光,名称不同,实质一样)继而行艮背,水升火降,方可进入行庭心法的修炼。就是《初学篇》:“不凌节而施,不躐等而进”的循序而渐进的教导。
    林子曰:“易曰:时止则止,太极立焉;时行则行,周天行焉。又不观之《系辞》乎!《系辞》曰: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又曰: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又曰:屈信相感而利生焉。此行庭之心法也。”是说行庭是在艮背得一,水升火降的基础上,一点灵光会前行,但其前行的状态是时行时止,如尺蠖一伸一曲的前进,于是一点灵光就如日月相推而代明,寒暑相间自然现象。
     林子曰:“止之者,所以行之也,故止也者,艮乎其庭之中,吾身一太极也。行也者,环乎其庭之外者,吾身一周天也,子不观之天乎,而包罗乎天地之外者,莫非天也……三百六十五度者,天之行也,而拟之以吾身之周天也,其有不同乎。特身小而天地大尔。”这就是周天行进的路线。                                      
第三章  艮背心法与健康机理探索
一、艮背心法与大脑皮层及植物性神经的关系
植物性神经称“内脏”神经,亦称“自主”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大脑皮层和皮层下植物性神经中枢控制下,管理各器官和平滑肌、心肌,以及腺体和内脏的活动,调节机体新陈代谢的进行。
大脑皮层兴奋(心情激动),能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跳加速,心输出増加,血圧升高,血糖増加,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肌肉及冠状循环增加,睑裂张大,毛发直竖,发汗…… 。
大脑皮层抑制 (心情平静),能使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搏减慢,瞳孔缩小,腮腺、颔下腺、舌下腺分泌増加,皮肤及内脏血管张大,消化腺分泌増加。有利消化、吸收,有利营养,增强体质。
再者,上述两种神经有拮抗作用,即交感神经兴奋时,能抵消或减少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能抵消交感神经兴奋的作用。
艮背心法要求排除杂念,心存在背的腔子里,使心情平静下来,符合大脑皮层抑制,以刺激副交感神经兴奋的作用。因此,坚持练艮背心法,保持心情平静,不激动,不但能得到副交感神经兴奋时的效益,还可抵消或减少交感神经兴奋时所产生的副作用。
二、心存在背的腔子里要求达到 “得气”。
艮背心法的要点是:一意注在背的腔子里,其位在背中央七、八脊骨之间,即中医经络督脉的“至阳”穴上。
七、八脊骨之间进去是脊髄,其内部是神经细胞集中的灰质,外部是神经纤维集成的白质,从脊髄两侧发出成对神经,在人体共有31对,毎对脊神经出脊髄时,都有两条根。从脊髄腹侧发出的称腹根,由传出神经组成,从背侧发出的称背根,由传入神经组成,所以其走向是上行的,至阳穴是在中医经络的督脉上,其经络的走向也是上行的。
按中医治病的要求,针灸时在穴位处必须产生气感(酸麻感),称“得气”,才能奏效。练艮背心法也必须得气--在背的腔子里产生“气团”,才算得法,才能促进身体健康。但艮背所意的背腔子里,其面积比针灸的穴位要大,其刺激强度比针灸要弱。所以,其得气的时间要慢,但保持的时间会更长。由于该处的脊神经及督脉的走向都是上行的,因此,艮背得气后的气路也是上行的。
三、 心存在背的腔子里为什么会产生“气团”?
人体内存在电现象 (生物电),是因细胞膜内外有电位差,称膜电位,安静时膜电位通常为数十毫伏,外正内负,称静息电位。当神经或肌肉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膜电位发生急剧变化,暂时可变为外负内正,称为动作电位。当刺激神经或肌肉细胞其强度和时间未达到刺激阈,不起作用,达到刺激阈时就引起最大反应,称为“全或无反应”,这是腔子里产生“气团”的原因。“气团”在运行过程中,电位下降,其冲动达不到刺激阈,“气团”停止运行,继续刺激,再达到刺激阈,“气团”继续运行。所以“气团”有时行时止的现象,为了要达到“气团”的不断运行,就必须勤练。
由于“气团”在运行过程中有产生按摩推拿的作用,这必然会使其局部改善微循环,増进其新陈代谢,因此“气团”所过之处若有病痛,必将获得医治。
按上述机理探索,我认为艮背心法有利于身体健康,是科学的,决不是迷信或诳语,仅以抛砖引玉,敬请指正。
第四章  对道统中一的感悟
           道统中一聚三教     功遵九序融百家
一、何谓“中一”?
    林子曰:“道原于一,一统于中,中而一者,无极而太扱也,一而中者,太极本无极也”① 。说明道的由来是一,一的由来是中,那中是什么呢?中就是无极,是虚,那太极是什么呢?太极是一,是一事 、一物。这是说事物是从无到有,从虚空到得一,简称“中一”,这个过程是自然界事物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说明自然界形成的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本质,称为性,遵照性的道理去为人处事,称为道。指导人们如何遵照事物的道理去为人处事,称为教。
    荀子曰:“天无实形,至虚也。”说明天是虚的,是中,性是自然形成的一物,就是一,所以天命之谓性,也是“中一”,是教导人们按“中一”的道理去为人处世。
    林子曰:“中而一者,老子所谓有名万物之母,夫是之谓丹、夫是之谓仁,既得其母,复返其始,乃余三教入门而极则也”② 。说明练心法同样是由无到有,由虚空到得一,也是“中一”。这“一”就是万物之母,有了一,而二,而三,而生生不息。这“一”,就是丹,就是仁,直到虚空粉碎全过程,所以学道也离不开“中一”。
二、学道如何贯彻“中一”
     “中”是虚,无私心杂念----无我。心主乎中,心不遂外,心不受外,保持安静。
     “一”是实,要落实在行动上,一意心存在背的腔子里,勤而行之,直至获得跃如也的真消息,这就是得一 ,继之把一往前贯。
      儒、道、释三家都提出“中一 ”的道统之传,这个提法很精辟,但各有其不足之处。释教提出的是空中归一,所谓空中是真空元我,但归一,要归到什么程度呢?不明。道教则提出守中得一,这守中就是要守住虚空的心态不放松,不但要归一,而且要归到得一,这无疑是把释教的提法向前推进一歩,但得一之后怎么办?不明。儒教则提出执中一贯,就是要保持虚静的心态不放松,不但要得一,而且要把一往前贯,这无疑是把道教的提法又向前推进一步,但如何向前贯呢?夏教(三一教)则提出道统中一的论述,并创立了九序心法,从艮背直至虚空粉碎,就解答了如何贯的同题,这无疑又把儒教的提法再向前推进一歩 。
林子曰:“夏之所以为大,而合儒道释而一之焉者也”③ 。就是说夏教之所以为大,是把释道儒三教的“中一”之传,统一起来,成为一体,合而用之。这合而用之,意义很大,它既可使学道者知道学道的层次,先是归一,继之得一,再继之一贯,直至虚空粉碎的全过程,从而也可知道学道是从无到有,由有到无的全过程,既发挥了释道儒三家各自的优点,亦弥补了三家各自的不足之处,这无疑是对释道儒三教道统之传的一大贡献。
三、九序心法是释道儒三家“中一”的综合运用
九序心法的第一序是艮背,以念止念以求心。初学者往往杂念纷纭,静不下来,怎么办呢?林子提出须念“三教先生”四个字,以排除之,使心情安静下来,这就是释教的空中;要一意守身中的一处,即背的腔子里,是释教的归一。要求艮背要达到出现真消息--跃如也,这是道教的得一,得一就是得性,与释的见性、儒的知性是一祥的性,亦称为仁,为丹。得性后就须用儒的一贯向前贯通,但要怎么贯呢?行艮背要达到水升火降,这是一贯的开始,再贯之行庭(亦称周天),时行时止,再贯之通关,支窍光达,再贯之安土敦仁…… 直贯至虚空粉碎。道之虚空粉碎即释的真空,儒的空空,夏的本体的最高境界。其过程正如林子在《道德经释略》中说:“气以守神,神以守气,交相恋守,混融为一”的过程,
林子曰:“大道至筒至易,旁门至繁至难。钟离曰:妙法三千六百门,学人各执一为根,岂知些子神仙诀,不在三千六百门。所谓至筒至易者,神仙之真决也,故曰:神仙不肯分明说,说的分明笑杀人。”④
依上所述,说明学道是易行的大道,不是难行的小径,但贵在坚持,然而要如何坚持呪?不忘初心,勤学勤练,温故知新再接再厉。
:
• 正宗 统论・夏语续中一》
②③《夏午真径:道统中一经》卷三
④《正宗统论・玄宗大道》
第五章  林子生平事迹简述
林子名兆恩,字懋勋,号龙江,道号子谷子、心隐子、常明先生、混虚氏,门徒尊称为三教先生(简称先生)、三一教主(简称教主)、夏午尼氏道统中一度世大宗师,生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卒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享年八十二岁,莆田赤柱巷(现荔城区英龙街)人。
一、家世
(一)书香门第,官宦世家
唐代林披生九子,均为刺史,世称九牧林。长子林苇,唐德宗建中初明经及第,授端州刺史;次子林藻,贞元七年进士,累官殿中侍御史,岭南节度使,容州刺史;三子林著,贞元六年明经及第,横州刺史;四子林荐,贞元十二年进士,韶州刺史;五子林晔,明经擢第,通州刺史;六子林蕴,贞元四年明经及第,邵州刺史;七子林蒙,授孟陵主薄,迁金吾卫长史,扬州刺史,迁循州刺史;八子林迈,明经及第,同州刺史,迁雷州刺史;九子林蔇,明经及第,福唐刺史。
林子是端州刺史林苇之后,从林子这代起再上推六代,这一家族在明代文风鼎盛,其直接承谱如下:
第一代,林洪建文二年进士,官辰溪知县,儋州同知。第二代林完。第三代林耀(弥宣),弘治七年岁贡,官广东清远县训导。第四代进士2人:林堪成化七年进士,官云南曲靖知府;林塾弘治十五年进士,官浙江布政司参议。第五代进士3人:林富弘治十五年进士,官兵部右待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制两广;林应骢正德十二年进士,官户部员外郎;林云同嘉靖五年进士,官至南京工部尚书。第六代进士2人:林万潮嘉靖十七年进士,官至赣州推官;林议,嘉靖二十年进士,官赣榆知县。第七代进士3人:林兆金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官至户部主事;林兆珂万历二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大司寇;林玑,万历十四年进士,官衢州知府。按上所述从第四代至第七代,文风昌盛计出进士10人,加第一代1人,七代共出进士11人,林子兆恩是属第七代的。
(二)慈善家风
林子家世代乐善好施,正如卓晚春小仙对林子说:“君家自先代以来,行善七世矣!”①在这种慈善家风的熏陶下,林子自幼就形成乐善好施的美德。如“嘉靖八年(1529年),林子十三岁时,他外出经常把自己带的银两拿出赈济穷人,母亲以为他在外面乱花钱,就追问他:你外出挥金如土,是何缘故?林子答:吾家世富贵矣,天道恶盈,胡不以吾之有余者,补人之不足乎!母亲听了深为器重。”②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林子二十八岁,其父枞谷公病重遗命林子说:“吾旦夕且死,尚有千金之券,咸(都)付其人,毋复责偿可也。”③不数日枞谷公病逝。林子兄弟哭丧及料理家事后,遵父遗嘱,把负债的人都召集到林家,将债券都归还给债人,远近之人莫不颂德。
注:①②③出《林子本行实录》
二、致心功名与道业的分水岭
林子在书香门第熏陶下,自然以功名为业,以科举显达门径,他“六岁入小学,每读书数行须数十遍方能认识,省吾公(林子祖父)以为才不称貌”①。“十六岁文窍始通,下笔如流,撰博士家言,词锋景焕,省吾公复大奇其才”②。“十八岁历试俱优,督学潘公潢阅其试卷评为见理之文。拔置高等补邑弟子员”③。此后,林子开始参加省试,于二十四岁、二十七岁两次名落孙山。
三十岁这年的省试,他已学富五车“有声黉序(学校)间,如经文论表。传赋书词,皆彬彬乎迈秦汉而上之,督学田公汝成,节推章公檗,咸尝鉴其文,有《林生文略》传梓④。省试前因要往江西拜竭罗洪先,为叔父林万潮乞求墓志铭。
由于对这次省试的重视,临行前委托族人,到九鲤湖为他祈梦,“梦盆中三骰子,掷个么四四,独一么旋转不住”⑤ 。亲朋好友认为是梦预兆他会考八闽第一,是年八月林子满怀信心赴省城应试,结果大大出乎意料,再次名落孙山。
三次的省试落第,“林子遂翻然弃举子业,而锐志于心身性命之学。遍叩三门,自慈始也,数年间如痴如醉,如颠如狂”⑥ 。另方面,也使他产生了怀才不遇的失落感,正当处此人生低潮期间,莆田南渚林卓晚春,人称为小仙登门拜访。与林子结成好友,相伴出游谈道,或纵酒行歌,人遂称为卓狂林颠。
注:①②③④⑤⑥出《林子本行实录》
三、创立三一教的由来
“三教合一论由来已久,其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东汉牟子《理感论》,此后三教合一逐渐流行,汇成一股不可忽视思潮”①。继之南北朝及随后各朝都有名人关于三教合一的论述,但大多只是只言片语,没有形成较系统的三教合一体系。“明代是三教合一论的重要发展时期,开国皇帝朱元璋带头提出三教调和,认为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的思想,成为明代三教合一论者的依据。明代中后期政治、经济、军事的危机日益加重,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深感不安。疾呼:‘今天下大势,如人衰病已极,腹心百骸,莫不受患。’他们怀着救世的抱负,力图从思想上寻找新出路,为社会沉疴开方疗疾……恰好在这时产生王阳明心学,又为贯通融合三教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②
王阳明,名守仁,浙江余姚人,是明嘉靖年间,我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当时他的心学极为盛行,成为明中后期的“显学”。他是继朱学之后,代表当时学术界的主流。
林富与王阳明关系十分密切,两人的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基本相同,林富任南京大理评事时,与王阳明谈今论古,针贬时弊,因触犯权贵刘瑾,受其报复,皇上查办,两人均被捕入狱,在狱中两人患难与共,并经常在一起谈论心圣和《易经》,心心相印。
刘瑾被诛,林富和王阳明出狱后,都得到重用,嘉靖七年(1528年)林富协助王阳明镇压八塞瑶族起义有功,过不久王阳明患重病就上疏朝庭,推荐林富接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制两广。嘉靖十一年(1532年),林富辞官回乡,在东岩山设立讲坛,自号“东山樵叟”,大力宣扬王阳明心学。当时林子十六岁,一直到嘉靖十八年(1939年)林子二十三岁,林富去世,他都跟随祖父林富在东岩山攻读举子业,对王阳明心学也产生兴趣。在林富的的口授、耳濡目染下,王阳明心学在林子心中留下了印记,由于科举的失意,而锐心学道,在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使林子走上了创立三教合一之路。
(一)三教合一的主要内容
林子曰:“沙界之华,龙天之夏,而为儒者曰,我儒也,为道者曰,我道也,为释者曰,我释也,教分为三矣,而余之意则欲合而归之,以复合于孔、老、释迦之道本一也”③。说明,从佛界(印度)到中国原来只有一个道,后来(秦汉以后)始分为三,称为儒、道、释。林子主张将已分的三教合而为一,以恢复孔、老、释之本一的道。
要如何合而为一?
林子曰:“兆恩所云‘三教合一’者,以合今之和尚、道士而三纲之,而五常之,而士之,农之、工之、商之,以与儒者为一,孔子为一也”④。说明,三教合一是合和尚、道士,以恢复三纲五常的常道,士、农、工、商的常业,成为有用于世间的人。
(二)三教合一要归儒宗孔
林子曰:“余之设科也,有曰立本者,是乃儒教之所以为教也;有曰入门者,是乃道教之所以为教也;有曰极则者,是乃释教之所以为教也,而其教之序也,先立本,次入门,次极则。”
或问:先立本,次入门,次极则,儒门亦有之与?
林子曰:“若虞舜,非世之所称儒者乎?舜其至孝矣,而耕、而陶、而渔,岂非余之所谓三纲、四业以立本与?允执厥中,尧之所以咨(商议)舜也,岂非余之所谓传授心法以入门与?恭已南面,干羽两阶,(庙堂舞蹈);四方风动,巍巍(高大的)不与(参与),岂非余之所谓虚空本体以极则与?(说明立本、入门、极则,儒门具备)。”
或问:何谓心法?
林子曰:“心法也者,事心之法也,《论语》所谓敬而无失(敬,是心主乎中,就是心存腔子里,无失即没有忘记),复礼为仁,居之无倦(礼者,敬而已矣,所以礼就是敬,也就是说若心不存腔子里,要恢复心存腔子里,达到得一,居之不倦,就是得一后,要不厌倦的照顾好一)。《大学》之止至善(就是执尧舜之中——心存在腔子里,主孔子之一即是一以贯之。),格物致知(林子曰:‘敬之而已矣、故敬心主乎中,而物无不格者上也。’就是说只要心存腔子里,则物无不去掉。又曰:‘知,譬镜也,物,尘也,故格[去]其尘,则镜明矣,格其物,则知至矣’)。《中庸》致中和(是说,要恢复其本自中和的心,以位天地,则天地便各按其职位工作,以育万物,则万物便各按其本性生长),致曲而诚(是说:若能去掉不正确的思想行为,使心性安静下来,就能得到一点灵光,也就是得一,由微而显,而动、而变、而化。)......是皆所谓‘孔门心法’,道教之入门也。”
易曰:“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又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又曰:“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论语》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是皆所谓圣神功化之极,释氏之极则也。”⑤上述说明,从入门到极则,“孔门心法”是具备的。
“或问:三教之道既裂为三,可复得而一乎?林子曰:‘归儒宗孔教复于一’。或问如何归儒宗孔?......林子曰:‘释归于儒也,道归于儒也,儒归于儒也。夫既儒矣,而曰儒归于儒者何也?岂不以世之儒者,虽学仲尼,而不知有心身性命之学邪?......余故曰儒归于儒,以归于孔子之儒也’”⑥。这孔子之儒就是知心身性命之学——“孔门心法。”这归儒宗孔的三一教亦称夏教。
(三)夏教对门人的要求:
凡参加夏教的门人,要求做好如下三件事。
1、世间法:以三纲五常为日用,入孝出弟为实履,士农工商为常业,修之于家,行之于天下,以为明体实用之学也,至于义利之辨,不可不明也,沉湎(嗜酒无度)之凶,不可不戒也,方刚之气不可不创(戒止),......而淫邪之僻,亦不可不惩(严惩)也——“立本。”
2、出世间法:愿将所授的孔门心法,(心存在腔子里)勤而行之,不敢稍违于终食......
3、自愿日搜已过,痛自忏悔......自今伊始,誓将以前日所为不是之事,自怨自艾(停止),志心忏悔,更不敢有一毫自昧(隐藏)之心”⑦。(深切认识自己过去的过错而感到痛心,自今日开始将以前所做的过错,痛恨自己,并决心毫不隐瞒的进行改正)。
注:
①②林国平《林兆恩与三一教·三教合一论主要特征》
③④⑤《林子三教正宗统论·三教合一大旨》(林子三教正宗统论以下简称《正宗统论》)
⑥《正宗统论·倡道大旨》
⑦《正宗统论·疏启》
四、创立三一教的经过
三十岁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林子遂翻然弃举子业,而锐志于心身性命之学,遍叩三门,自慈始也,数年间,如痴如醉,如颠如狂,凡略有道者,辄拜访之,厚币之,或邂逅(偶遇)儒服玄装,虽甚庸流,亦长跪请教”①。可谓认真勤苦的求道,但得不到真谛,因之林子说:“而兆恩求道之心,至此亦云勤矣!岂意天不爱道,而鉴我一点不退真心,不十年,幸遇明师,怜我而教我也,直指此心是圣,而所以与兆恩言者,一皆《四书》、《五经》,曰:“由孔孟以来,而此书乃为疏释所晦而不明于今矣!若夫艮背,行庭微旨,尤且谆谆为兆恩言之”②。说明学道没有明师的指导是行不通的。
三十五岁,嘉靖三十年(1551年),倡明三教收黄州等八人为徒③。估计当时所传授应该是三纲、五常、四业的世间法,因那时林子对出世间法尚未弄清。
三十六岁,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著《三教合一大旨》,倡议三教合一,并指出应合一的原因、内容、必要性,同时指出不但要合一,且要归儒宗孔。
三十七岁,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著《林子篇》,是林子与弟子数十人,在旅游途中谈论的话题,由其弟子记录整合后,再经林子修改后发表的文章。其内容很丰富,现摘录几点如下:
1、关于心性问题。林子曰:“天之所以付于人者只一性而已......《中庸》曰:‘天命之谓性’。性字从生从心,心由性生也。”古云:人之初性本善,说明天最初付给人的是善良的性,因之其产生的心,就是善良的心,因此我们日常行为中,只要保持善良的心,也就是保持了我们的本性。老子之得一,孔子的一贯也由此出。
2、关于《周易》问题。林子曰:“盖周者,反复之义也。”又曰:“易者、日月也;日月者,阴阳也。一天一地,一男一女,一雌一雄,夫是之谓日月,夫是之谓阴阳,如此而周之,则能生。故曰生生之谓易,如此而周之,则能变,故曰易者变也。如此而周之,则谓神之不测,故曰阴阳不测之谓神。分则阴阳岐而为二,交则阴阳合而为一。一者太极也。”《易》曰:“易有太极。”又曰:“《周易》者,亦周天之义也......不是周氏之易......亦不是卜筮之易。”说明《周易》是对世间的事物,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描述。
3、对收徒问题。林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也,特未闻尧舜之道尔;若闻尧舜之道也,安知其无豪杰之士出于其间乎?此孔子之所以与其进也。虽然以尧舜之圣,而有丹朱,商均焉,岂非下愚之不可移邪?然圣人终不忍以薄待天下也。故曰: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归,斯受之而已矣”④。这是林子收徒的原则,也就是来去自由,成效如何,在其本人。此外尚有三教的同异问题:《大学》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不同解释问题;对格、致、诚、正有否先后问题;人伦问题;颠字的意义问题;北辰立极问题;老子的无为问题......
再者,林子三十五岁收徒时只有8人,至这年三十七岁随其同游的就有数十人,可见其教导深得人心,发展之快。
三十八岁,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著《宗孔堂》、《明经堂》、《非非三教》、《疏天文稿》、《山人》。在《宗孔堂》中,林子曰:“士者能持孔门心法,能时习举子业,而两不相妨碍者,是吾弟子也,入,若不能持受孔门心法,即与俗儒无别,非吾弟子也,勿入……农者、工者、商者能持受孔门心法,各守常分,各安常业,是吾弟子也。入,若不能持受孔门心法,即与俗农、俗工、俗商无别,非吾弟子也,勿入……”⑤。说明林子这时已掌握了孔门心法的要领,正如林子回顾中说,学道初期得不到要领,如穷人之无所归,不十年幸遇明师的指导,特别是艮背,行庭微旨谆谆教导,才得到真传。(从三十岁学道,到三十八岁,恰好近十年。)
四十八岁,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著《心圣直指》详述艮背,行庭心法,艮背的要领是要心存在背的腔子里.......行庭的要领是在艮背得一的基础上,进而时止则止,以立极,时行则行,以周天⑥。这是九序心法的头二序,说明林子的心法已渐进完善。
五十一岁隆庆元年(1567年)著《存省规条》、《三山拾言说》、《说夏篇》、《心身性命图说》、《何思何虑解》。
《存省规条》中说:“凡诸生从余受业者,须不分寒暑,不分昼夜,不分动静,时时刻刻要持孔门心法,能持孔门心法,则心存在腔子里矣,”⑦。这说明心存在腔子里就是持孔门心法,可见学道的简易,但贵在坚持,否则就得不到。
六十四岁,万历八年(1580年)著《书九序摘言卷端》指出“余之以三教为教矣,而诸生来受业者,必先令其疏天矢言,而余亦时复申之,以致其严焉,而二疏之所陈,皆生人之戒行,天地之常经,此教之所以立本也。既立本矣,而方可以与之以入门,自一序艮背止念,以及六序凝神媾阳,此教之所以入门也,至于七序之身天地,八序之身太虚,似为至矣,以其犹有功夫在焉,而非其至也。然必到此地位,而后方可语之以极则,九序之虚空粉碎,此教之所以极则也”⑧ 。说明,林子学道至此境界,可谓道德完满。
七十一岁,万历十五年(1587年),门人始称林子曰三一教主⑨。
从林子创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勤勤恳恳在做教化人的工作,期望每个人都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有正确的思想,有正当的工作,有健康的体格。正如林子在《道业正一篇》中说:“余之教有二,有语之以人者,有语之以道者,......故明其常道而三纲者,所以人之也,定其常业而四民之者,亦所以人之也,既人矣,然后方可以大道语之,然所谓大道者非他也,孔门心法之外无别学也”⑩。这孔门心法,实际是心身保健法。
由于三一教的教旨深入人心,所以有不少的城乡居民希望在自己的村落,建立教祠奉祀林子,并作为学习教旨及孔门心法的基点,由是于“林子六十八岁万历十二年(1584年)黄芳在马峰建立第一祠开始,至崇祯十年(1637年)止,五十年间在福建莆田、仙游、福清、福州等地,浙江杭州、衢州、江山、新安等地,江苏南京、松江等地,安徽徽州下属各县,江西九江、庐山一带共四十余地建立了数十个三一教堂,据记载,上述数字仅是一部分,其余诸祠尚多不能悉录。”⑪
在创教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阻力。
1、三十四岁,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其兄兆金登进士,族众来庆贺,同时力劝林子恢复读书,求取功名。林子说:恩究竟性命,从事圣贤,唯求无忝(愧)所生,为天下万世斯道虑,一生富贵非所志也。⑫
2、三十六岁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为请辞秀才名籍,督学朱衡爱林子之才,不准其请。林子遂于督学门首拜谢并焚烧秀才服而归。朱衡大怒,要逮捕林子,郡守董士衡劝言说,此人真为道不为名,朱衡才免之。”⑬
3、四十三岁,嘉靖四十三年(1559年),“他在倡教中,诸戚属,宗党多不遵循他的教化,多毁谤之,林子往往虚心曲全善处之。”⑭
4、六十九岁,万历十三年(1585年)“按院杨四知欲见林子一面,未能如愿,因之愤恨,出榜责备林子为莆邑之妖,诽谤其著作为妖书,并烧毁《圣学统宗》及宗孔扁,可见其压力之大。”⑮
林子在创教过程中虽遇到种种困难与阻力,但他置个人的毁誉、荣辱、利害、死生于不顾,边工作、边著书立说百余万言,其主要著作有:《林子三教正宗统论》36卷,《夏午真经》4卷,《夏午真经纂要》4卷,《夏午经训》1卷,《弥勒尊佛宝经》1……自始至终贯穿三教合一论这条主线,是魏晋以后三教合一思想的集大成者。
注:
①③⑨⑫⑬⑭⑮出《林子本行实录》
②⑥出《正宗统论·心圣直指》
④出《正宗统论·林子》
⑤出《正宗统论·宗孔堂》
⑦出《正宗统论·存省规条》
⑧出《正宗统论·书九序摘言卷端》
⑩出《正宗统论·道业正一篇》
⑪出《中国民间宗教史》第十三章《林兆恩与三一教·林兆恩其人及三一教的形成》马西沙、韩秉方
五、倾尽家产,解救国难
莆田倭难始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林子三十九岁,“十二月,倭寇迫城,防守甚急,时值严冬,又多夜雨,守者不堪,林子恒令人携酒钱米以给之,以为有力者倡。”①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林子四十岁。“时疫气盛行,人多疫殁,林子始鬻(卖)田造棺以施之,自是岁以为常。”②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林子四十二岁,“四月倭夷数千攻围福清,乘胜逼莆田城下,时升平日久,民不知兵,突然倭寇至,城几危矣,偶广东兵在莆,林子与缙绅(绅士)计议,与广兵契约,能退倭则予千金,广兵欣然缒(用绳拴住人)下城去,渡河奋击,倭夷骇退,遂索谢,林子给百金,别无有偿者,兵怒,执林子于演武场,出榜,并击之,强林子领诸违约缙绅家索谢,林子神色不变,从容谓之曰,昔与汝等许盟千金,以图安此城也,今倭夷既退,汝等复肆遍掠,是乱也,乌可哉!吾宁死不为也,诸缙绅闻之,感谢林子之言,乃纠金偿之。广兵始释(放)林子归,全身肿痛,在床褥间,咏歌如常。督学胡公庭兰亲自访问,闻林子歌声若出金石,益加叹服,曰,此真道人也,非看破生死关头者,能如此耶?事定里人归公,共设彩帐揭曰:一券全城。按院樊公献科扁曰,尚义。”③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林子四十四岁“时倭寇猖獗,城外避寇者散处城中及寺观,不知其数,随便蹲或坐地而寝,又加饥饿,林子每具钱米草垫以施之,贫病咸德焉。”④
嘉靖四十至四十三年(1561-1564年),林子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倭患频繁,加上瘟疫流行,莆田、仙游一带死者相枕,白骨遍野,走马上任的郡守易道谭,闻积尸盈野,遂停车在福清不敢莅任”⑤。林子再次挺身而出,两次变卖田产,毁家救难。命门徒六次收埋和积薪火化尸体骨骸,据《林子本行实录》记载统计如表:
时  间
林子年龄
收尸地点
收埋尸骨数
参加收尸骨者
嘉靖40年
45岁
莆田城内外
2020余具
黄士钦等70余人
嘉靖41年
46岁
莆田城内外
15000余具
僧无闻、僧云章等10余人
嘉靖41年5月
46岁
莆田南北洋
4000余具
僧云章等10余人
嘉靖42年2月
47岁
莆田城内外
4000余具
白骨100担
刘献策等18人
嘉靖42年3月
47岁
莆田崎头
800余具
白骨无数
朱禹雍等9人
嘉靖43年春
48岁
仙游
800余具
许梦笔等10人
合  计
收埋尸体22620余具,白骨100余担,未计者无数
117人
注:①②③④⑤出《林子本行实录》
六、新思维、新主张、新看法
(一)要藏兵于民
在倭乱中,林子意识到当时治兵的弊病,如他与卓晚春谈当时治兵时说:“后世兵有定名,无事则聚兵而食之,有急则征农而用之,呜呼!兵聚而食之,固非节财之道也。苟或有卒(突)然之变,则凡平时列之行伍者(列在队伍的)不及数之半,亦且老弱羸(lei)疾(瘦病),此国家之所以乱也”①,这是倭乱的原因。于是,于嘉靖四十一年八月(1562年)林子四十六岁,“著《防倭管见》主张:不宜清野,不宜闭城,不宜遏籴,不宜惜费,滨海以至城邑,乡人各自团练,首尾救应,则无地非城池,无人非官兵矣!不然聚处孤城,适以自困耳。惜当时不能用其言,以至兵败城破”②。这是全民皆兵的思想,在当时能提出这样的思想,实是难能可贵。
(二)要重新井田
林子引用文中子的话曰:“仁政必自经界始,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暂时)而已,夫井田之制,始于黄帝,万古不能易(改变)也,而竟坏之商鞅,遂使天下万世之民不复聊生。”
或问:重新井田是强夺富人之田,富人不会推辞吗?
林子曰:“井富人之田矣,世其子孙而差其官焉,又奚(何)亟(急迫)夺为忧哉?”
要如何井呢?
林子曰:“人人井其田,不浃(遍及)旬,越月可得而井矣”③。就是说发动群众共同来井,快的不要十天,慢的不要一个月就会井好。
说明要实行良好的政治必须从井田开始,所谓井田就是按所辖区的耕地和人口数,重新平均分配耕地,劳动力多的可酌情多分些,这和新中国初期土改的做法是一样的,其不同的是:建国初期的土改是没收地主富农的多余土地分给贫下中农。林子的主张是井富人的田,差其子孙以官为偿,把其田分给人民。
(三)要改旧观念、立新见解
1、仙佛圣的降生。林子曰:“余尝览三氏之书矣,夫乘日轮之右胁(出生)者释迦也,李树之下左腋(出生)者老子也,孰(谁)不以为怪而不之信?至于太昊之母履迹(踩足印)意动怀孕生太昊,及孔子(出生)二龙绕室五星降庭等语,又孰不以为神而信之?若以二氏为怪,何不以二氏之怪而怪伏羲孔子而不信邪?”④。说明上述的传说是不可信的,只不过是他们曾为世人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以神化的形式来体现其美德而已。
2、天堂地狱。林子曰:“盖作善降之百祥,而百祥骈(并)集,实惟天堂之福也,况作不善之降百殃(灾难),而百殃具罹(遭受),实惟地狱之苦也。况作善则心逸(安)日休(吉庆),便属阳明而轻清,不谓之天堂而何?作不善则心劳(烦)日拙(愚笨),便属阴浊而幽昧(昏暗),不谓之地狱而何?”又曰:“苟为善而人敬之,天下仰之(敬仰),鬼神钦之,不谓之天堂只在目前耶。苟为不善而人戝之,士师(法官)刑(罚)之,鬼神殛(惩罚)之,不谓之地狱就在目前耶?”⑤。说明人们在日常处事中,为善为恶,必有其不同的后果。这不同的后果,必将使处事者获得不同的境遇:受到赞扬和过幸福生活的就是上天堂;受人唾骂和过着不幸生活的就是下地狱。并非真的有什么天堂与地狱的去处。
3、海外蓬莱岛,西方极乐国。林子曰:“身处人世间,与世间人相为周旋,而心则空虚洞彻(通达),飘然物外,如在无人之境,海外蓬莱岛然也”⑥。又曰:“余着三教要旨书,大意藏神之室,乃道家之所谓海外蓬莱岛者,即儒之灵台、灵府,佛之西方极乐园是也”⑦。或问何谓藏神之室?林子曰:“儒家谓之灵台灵府,谓之腔子里;道家谓之蓬莱岛,谓之洞府;释家谓之西方极乐园,谓之光明藏,皆指吾身藏神之室而言也”⑧。按上述简言之,是人们在处世中,心要空虚飘然物外。在修练心法上,只要心存腔子里,就是儒的灵台灵府,道的海外蓬莱岛,释的极乐国。因此,修练心法心存腔子里是至关重要的。
4、轮回。林子曰:“轮回者心也,故人、人也,卒(突)变之而为虎狼之性,是亦虎狼而已矣;人、人也,卒变之而为狗彘(猪)之行,是亦狗彘而已矣,不谓之轮回者心乎?比之释流之说,又为至显而至速也”⑨。因此,所谓轮回,是人们在生活中的思想变化,而出现的不同行为,引起的不同报应之言,而不是释流所说的,人的善恶行为,死后转世轮回的报应。
注:
①出《正宗统论·寤言录上》
②出林国平《林兆恩与三一教·著述》
③出《正宗统论·井田》
④⑤⑥⑧⑨出《正宗统论·破迷》
⑦《正宗统论·会编卷二秦始皇》
第六章 林子倡教宗旨:
     综上各篇所述,可见林子倡教的宗旨是:
             做好本职工作,破私立公行善事;
              勤练孔门心法,增强体质为人民。
  本文集为纪念林子诞辰五百周年而作
林步东,1927年出生,本名林金章,法名步东,是三一教门人,步东之义为步东山祖祠三教先生后尘之意。作者原本体弱多病,退休后学习林子心身性命之学,潜心习修九序心法,心有所得。现已是耄耋之年,身体康健,精神矍铄,耳聪目明。亲笔撰写学习心得,希望林子心法代有传承,将林龙江文化发扬光大。
(以上林玉兴参与整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法华之音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

GMT+8, 2024-4-30 09:57 , Processed in 0.15711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