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记·第二次修订版
印广门清法师主讲
063讲 楞严经卷五-180字偈诵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下面这段偈颂无比重要,这是对前面四卷高度的概括和总结。佛的良苦用心就体现在这里,就在这段偈颂里点明、提示。大家务必要认真体会,拿出百分之百的细心。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真性有为空:有为就是不空如来藏,十法界有形有相的万法都要空掉。那个「真性」是把有为法空掉以后,证得人我空和法我空,再把这个「真性」也空掉。所以下面这个「空」等于是三空真如。怎么三空真如呢?把这个真性空、有为空都空掉,也就是圆教的双非法门。
三空真如有两种理解法:第一呢,把人我空和法我空这两个空给空掉了,是不是第三个空啊?再把空掉前两个空的这第三个空也空掉。第二呢,空掉一个有为法,空掉人我空,再空掉法我空,这是三空真如。也就是「真性有为空」这个「真性」,就是从《大方广佛华严经》到《金刚经》所见的那个空性都要把它空掉,这两部经典是不了义大乘、权教大乘,所以这个空都空掉以后呢,这叫真真如性,这才叫了义法,这就叫一心三藏。把有为法空掉了就见到空性,把空性再空掉,从空出有,又见妙有自性,所以叫一心三藏。
越是真理越简单。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就是「如是我闻」,如是我,我是如,我如是。所以如是我闻,如也是是,是不是就把如空掉了?是就是如,是不是把是也空掉了?空掉了如的当下是不是是啊?空掉是的当下是不是如啊?这个双非法门叫双遮双照,即遮即照。否定了空当下就是有,否定了有当下就是空。看上去双非,实际上是双即。这第一句偈颂是不是石破天惊呐?应该不应该开悟啊?
你想一想,「真性有为空」,那佛法剩了多少啊?就剩了一句话,不就是一心三藏吗?明白了一心三藏,因缘法也好,自然法也好,都是戏论,都无实义。你把这句话刻骨铭心地搞明白,当下大解脱。但是这句话你可不要变成断灭空,那是什么都空,什么都没有了。空掉了有,当下空性是不是现前?空掉了空性,当下妙有是不是现前?所以真心本来面目非虚妄非真实,它可以随缘现虚妄现真实。所以虚妄是不是我?你把虚妄破掉了,连这个真也是虚妄;你说这个虚妄是妙有,好,这个真也是妙有。要明白这个道理。
缘生故如幻:「缘生」这是讲有为法。「故如幻」,「故」,此处通「固」,本来、原来之义。因缘法、有为法固然是幻。为什么固然?你可不知道,那个无为法、那个不生不灭的法也是幻。所以下面跟着就是「无为无起灭」。
无为无起灭:「无为」就是灭尽定。怎么灭尽定呢?也就是灭受想定,包括通教菩萨在内的连佛的三十二相都灭,这就包括人我空、法我空在内。「无起灭」就是无生灭;「无为」,就是无起灭,无起灭就是无生灭;「无起灭」,是讲人我空、法我空,要破一切相见空性。
不实如空华:如果解释成「不实故如幻」,是不是一个意思啊?「空华」就是「幻」呐!所以前面佛讲「缘生故如幻」的言外之义:你可不知道呀,缘生法固然是幻,而那个无为法,那个不生不灭的法也是「如空华」呀。「空华」,前面已经解释过多次了,是随缘变现出来的虚幻。前面不是破相见真性吗?而在这里见的这个真性还是空(虚幻)的啊!
那么前面佛把它说为虚幻,到了这里我们就明白,这个虚幻是不是都是我啊?都是真的。再次告诉大家,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非生非灭,非不生非不灭。它可以随缘显现生显现灭,显现不生显现不灭。所以显现的话,不仅无生法忍是我,有生法忍是不是也是我?由此看来,《楞严经》就是讲心法。
要明白佛的良苦用心。从七处征心到十番显见就是破有为法,首先来见一精之明;等见到一精之明以后,就告诉我们这个一精之明、这个见性也是空花;等我们明白了见性是空花以后,那个所谓的能变现出一精之明的真,到这里也变成空花了。那我们就知道,那个见精是由真变出来的吗?那个十方的万法是由真变出来的吗?不是啊,是「真真如」变出来的。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7924/wps105.png
言妄显诸真:佛讲三藏十二部经是不是在显真啊?显了个什么真啊?显了《金刚经》的真,显了《华严经》的真。下面更有意思了。
妄真同二妄:显的那个真还是妄。为什么讲显的那个真还是妄啊?因为还有能显真的那个真,那才是真,我们的真心非真非妄,它可以显真显妄。既然这个真被所所显出来,必然还有能显的那个东西,所以「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帮我们找到本来面目。这段偈颂我历来强调要背得滚瓜烂熟,要时时提起观照啊!既然「妄真同二妄」,那么真妄是不是同二真啊?妄当下是不是都是真?妄也好,真也好,都是我们的真真如性显现出来而已。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无形无相的空如来藏都不是我们的真性,而依靠这个所谓的真来显出这个见那个见——「见」就是我们的能见、见性,「所见」是我们见到的万法,你还讲什么长短?这是不是龟毛兔角的事?
那么讲真也好,非真也好;见也好,所见也好,都是由我们的真真如性所变现。那既然是变现,真和妄与我们的真真如性是不是一回事?真也好,非真也好,真真如性也好,就是一个东西。要记好,能与所都是一个东西,讲平等都是方便说。这个法重要得要老命呐!你别看我讲得这么轻描淡写呀,你不知道有多重要啊!你们要观照啊!所以这里实际上还是讲一句话,明白了万法都是一念之所变现,还讲什么真?还讲什么妄?还讲什么见?还什么能见?还讲什么所见?无非戏论法,都无实义。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所讲的真也好,妄也好;能也好,所也好,它中间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前面打了交芦的比喻,交芦生出两根茎来,一个代表真,一个代表非真,真与非真之间——交芦下面一个根是空的,它没有一个结,破掉一个,那另外一个也会同时破掉。就是前面讲的双非双即,非一切即一切。那个双非双即呢,这两个东西当下是一个东西。所以「中间无实性」,就是没有一个东西能把它分成两个独立的东西,谁都不能单自个别地独立,它是互相依赖。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前面首先讲了宇宙人生真理,讲出了真真如性,下面解决一个修门、行门的问题。从「是故若交芦」往上是十句话,是概括悟门,概括「奢摩他」这个法理法义。这里往下就是讲「三摩提」,讲修证的法门。证门呢,还在后面五十五个妙菩提路。这里是介绍修门。
「结解同所因」,「结解」就是修行的法门,首先看到结和解,这是两个概念。前面的「结」是转圣成凡,后面的「解」就是转凡成圣。这个结和解就分别表现了两种状态。「同所因」,是一个因。叫我们六道轮回的是这个因,叫我们了生脱死成佛成圣的还是这个因。「圣凡无二路」,也就是讲「结解同所因」。做凡夫的是这个东西,做圣人的还是这个东西。没有第二条路,这条路是不是在我们六根上做文章啊?轮回生死的是六根,叫我们出流攀缘,结果在名闻利养里执著;而叫我们了生脱死、成佛成菩萨的还是它。成佛成菩萨、做凡夫六道轮回,就是一念迷与悟。悟了当下成佛,迷了当下是凡夫。这就是如来藏心修法门,不历阶梯,一步登天,无修无证。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7924/wps106.png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这个交芦,你讲它空的话,它这两个东西交芦之相宛然现前;你讲它有的话,它里面什么也没有,中无实体,一无所有。所以你不能讲它是空,也不能讲它是有,它就是宛然现前。
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怎么「迷晦」呀?六道凡夫执相昧性,执事昧理,他只是在事相上执著;小乘人以及不了义大乘执空昧有,执性昧相,执理昧事,他就执著这个空性。小乘执著人我空,大乘执著法我空,这叫「迷晦」,你当下这就叫无明——无明无明,你失去了大光明。
「发明便解脱」,厉害不厉害呀?明白这个道理当下解脱。《妙法莲华经》第十七品记载,无量百千万亿的修行者听佛讲了〈如来寿量品〉这一品,半个小时而已,当下证到阿罗汉、辟支佛、住位菩萨、行位菩萨,乃至地上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乃至像龙女那样一步登天,成为妙觉极果如来。这是不是讲「发明便解脱」啊?就像舍利弗、憍陈那,听佛讲了苦集灭道四圣谛,当下证四果罗汉。是不是发明便解脱?他们修了没有?证了没有?
就像《阿弥陀经》所讲,「即以食时,还到本国」。这句是以吃饭打比喻,我这个嘴巴吃到巧克力是甜嘴巴,吃到辣椒是辣嘴巴,吃到榨菜就是咸嘴巴,吃到臭豆腐就是臭嘴巴。这是以此来比喻我们这个心,你明白了人心你就是人,明白了天心你就是天,你明白了佛心就是佛。当我们凡夫的心、妄想的心明白了真心——原来如此啊,原来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人一个念变出来的——你这就是阿弥陀佛。「还到本国」,就是成佛了,「本国」就是我的本来面目。
所以祖师大德讲《阿弥陀经》是法华秘髓,而今却被有些人讲得天花乱坠。佛临终遗嘱之一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不要看他讲得好听跟写文章一样,我们又不是考状元、考进士,而是考极乐世界。当然我希望我的弟子们不能像我这样,我是个大草包,讲话就是狂呼乱叫、拍桌子打板凳,没有其它本事。现在是拨乱反正的时候,所以讲话也不在文字上修饰,有时还讲许多土话,有时甚至还要讲脏话。但是希望我的弟子们在第二代人要把这个法讲得文明一点,就拜托各位弟子大众,阿弥陀佛!这个法靠你们去圆融圆满,我在这里是开路先锋,先把这种沉闷的气氛打破再说,然后我们再慢慢地圆满。任何一个法一开始都不可能很圆满,大家要理解。如果一开始没有这么一个横眉竖眼的人,就不能打开局面,所以脸皮子还要厚一点,不要怕人家骂,不要怕人家诽谤。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这里也是方便说。为什么要「因次第」啊?因为佛在前面引导大家的时候,已经从「无明不觉有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引导过了,是不是有个九相无明的次第呀?九相无明从开始到中间、到最后,它有一个过程。所以我们解的时候是不是也要这个过程啊?后面观世音菩萨讲耳根修证法门,就涉及到解六结。「六解一亦亡」,这六个结解了以后,还有没有一了?一是对六而言。亡到哪里去了?亡到无量万法里去了。一即是无量,无量即是一。
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六根之中,你选哪一根最圆通?这个「入流」仍然在体现出前面的「发明便解脱」。明心见性的人当下入大光明流。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7924/wps107.png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这个「陀那」就是阿赖耶识,也就是第八识。所以我们从前面虽然把这个七识跟八识都说成是意根,进入第七识以后,我们感觉到第八识好像是如如不动;但在这一识再进一步加功用行,再进一步心变细就会发觉第八识还是动的,而且动得特别特别特别快,又是第七识的无量倍。所以「微细识」就动得更快。「习气成暴流」,这里的习气就是我执。一念嗔恨心,即可以叫我们下地狱;一念明心见性,即当下成佛。「暴流」具有双重性,无论是受苦报,还是受福报,它都是平等的。你修什么样的心,就得到什么样的果报。命自我立,自己去权衡利弊。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这是佛讲到他的良苦用心,一会讲真,一会讲妄。讲到「真」的时候,有些人把真就当成真了,叫做执性昧相、执理昧事、执真昧妄。有些人讲《楞严经》、讲《法华经》时,说真佛无相,是不是他迷真了——除了真心以外什么也没有。讲到「非真」的时候呢,有些人就变成执相昧性、执事昧理——对啊,我们还是念佛好啊,还是来行善积德好啊!他不懂得那个无形无相的真心也是我。「迷」就是迷在某一端,要么执性昧相,要么执相昧性。
「我常不开演」,佛实际在这里是讲了个软话,我都不随便讲这个法,这个法可难讲了。所以我经常跟大家讲,古今中外没有几个人能把这个法讲清楚。所以我们就要理解这几千年以来,为什么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所以佛并不是讲叫我们不要开演,而是告诉我们这个法非常重要,不开演不得了;但是又不容易讲好,是不是我们要发心把它讲好啊?你不能因为他容易迷惑就不开演,那就永远没有人成佛。讲经的人要发心讲这个经,听经的人要护持,要理解。这部经很难得,很难讲。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所以我们的心出流攀缘,是不是在取相啊?我们相互之间,我去骗你的钱,我去供养你,是不是都是「自心取自心」啊?没有骗、供养之别,只是无分别不妨分别来引导而已。明白这个道理,是不是一切东西都是多余的?谁骗谁啊?谁供养谁啊?你要想开呀。我们一切的所为是不是「自心取自心」啊?你在吃大米的时候,是不是「自心取自心」?这就是观照。脚踩大地,头顶蓝天,顶的是自心,踩的是自心。时时事事处处,无非我,无非诸佛,这叫念念在道。越是这样观照,你这个定力越深,品位越高。你不是要知道怎样修行吗?这就是修行。
「自心取自心」,是不是还是在悟中修啊?事情照做,用心不一样。去给老板打工,是不是「自心取自心」?把老板当成佛,我来供养你,老板再去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有了这个心,你就是在行菩萨道。这个修是不是还是悟啊?这个时候叫养悟,提升定力。
「非幻成幻法」,这是迷惑颠倒啊!一切的十法界万法都是我们一念真心随缘变现,随净缘而变现为诸佛菩萨,随染缘变现为天人鬼畜、泥巴瓦块……虽然是这样千变万化,是不是都是我自己啊?都是我自己的非幻呐!可是我们却把它当成是泥巴瓦块,认为他是佛,我是凡夫,这是牛,那是马,这是我的老爸,那是我的冤亲债主……是不是成为幻法了?种种分别,也就是说认己为物。本来一切东西都是我啊,他就是自心取自心,他就是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不取」就是不打妄想,不分别,不执著,不造业。首先不造意业,言为心声,行为心使,身为心役。「无非幻」,非幻是真,不造业连真、连佛都没有,连菩萨都没有,没有了这种妄想心就不造业。这里的没有佛是指没有十法界里的那种方便说的佛,比如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观世音、地藏王,是没有那种佛。但没有那种佛的时候,你是不是当下就是一真法界的那个佛啊?要明白,所以不造业连佛都没有。
非幻尚不生:连真都没有,连佛、菩萨都没有。幻法云何立:哪里还有天、人、鬼、畜?哪里还有六道轮回之苦啊?哪里还有山河大地种种障碍呀?你是不是当下得大自在?你的心与天地万法同在,自在无碍,妙用无穷。
是名妙莲华:《楞严经》是不是《法华经》?我常讲这两本经是一本经,《楞严经》是详细解释《法华经》,《法华经》是高度概括《楞严经》。互为表里,互为本末,互为深浅。《妙法莲华经》无非就是把一朵莲华搞明白,这一朵莲华就是「如是我闻」,就是「阿弥陀佛」。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7924/wps108.png
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金刚王宝觉」是赞叹「首楞严大定」不可思议的妙用。明白这个「一心三藏」的道理,你就叫「发明便解脱」,你叫「花开莲现」,你叫「一念授记」,太厉害了。这个「首楞严大定」就是「宝觉」呀,无上至宝。「金刚」是表坚固,「王」是表自在。
「三摩提」就是讲禅定功夫,怎么「如幻」呢?看不到他修。我们一般看到的修禅定一定是两条腿盘在那里,而且还振振有词,你看诸佛菩萨是不是都盘腿盘在这里啊!其实这是诸佛菩萨成佛以后示现庄严相来传法,这是表果地庄严,并不表因地修行。祖师大德讲,修禅定到哪里修啊?到百货公司,到超市,到最热闹的地方去修禅定。衣、食、住、行,无非是禅定。这里听经闻法是不是禅定啊?怎么如幻呢?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你不管到哪里,不管做什么,都是修禅定。楞严大定叫自性本定,也叫性定。明白这个道理,即吃了秤砣铁了心,他定也定,不定也定,他没有办法不定。我们平时修的种种禅定叫对境定,也叫事定——是事相上的定,这种定经不起风吹浪打。不像我们的性定,吃饭、穿衣、走路都在定中,这叫「如幻三摩提」。「如幻如幻」,你说他修吧,没有看他怎么修法;你说不修吧,他都在定中。
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是不是还是「发明便解脱」,是不是讲花开莲现呢?一弹指四分之一秒的工夫,他就超过了四果罗汉。你一念信解如来藏,当下超过四果罗汉,乃至到十地、等觉。谁去修了?谁去证了?所以自古以来祖师大德讲,如来藏心地法门无修无证,一步登天。为什么我们不敢相信?还一定要把这个功劳归功于印广法师,说印广法师讲的。我可承当不起呀!这是佛的金口玉言!你抬举我也不能抬举到这样子。
也就是印光大师所讲,「法华奥典」是不是也是「楞严奥典」呢?「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一闻是不是一念呐?「位齐等觉」,不是超无学了?无学也可以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他是无功用道。所以「弹指超无学」,超八地,超十地。他无功用道了,就是因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我们每听一堂课,每听一分钟,我们的定力都在提升。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他都在提升。
「阿毗达磨」,翻译成汉语叫无比法,作双重观照。所有的法中,法华三昧、首楞严大定是第一大定,是禅定之王。第二重观照,这个无比法把万法归宗都是一个自己,谁跟谁比啊?它是全性起修,一修一切修。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薄伽梵」,是佛的另外一个通号,具足六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涅槃」就是大成就、圆满成就。只有这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这就是首楞严大定,这就是法华三昧;要想成佛,除了先明心见性,没有第二个法门,这就是「一路涅槃门」。
49.《楞严经讲记》 第二次修订版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
祇夜伽陀:三藏十二部经有十二种体裁,「祇夜」和「伽陀」是其中两种。「祇夜」是长行,「伽陀」是偈颂。杂糅精莹:是把长行跟偈颂合起来,显得有板有眼,相得益彰。「精莹」是表文字优美,感慨人心。妙理清彻:把宇宙人生本来面目合盘托出,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心目开明:看了这段经文,听了师父的讲解,心里明白了,叫「心目开明」,因为「妙理清彻」讲到我们心上去了。叹未曾有:明白这个道理,解除了我们无量劫以来的迷惑颠倒。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
这是阿难代表整个法会大众的这种感慨。
我今闻佛无遮大悲:从两个角度来观照——第一个无遮就是把真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没有一点点的遮蔽或者吝啬;第二,对当下的法会大众、对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的法界公开亮相,说破天机。所以在灭法时代首先遭到灭顶之灾的就是《楞严经》,因为它说破了天机,使天魔外道由此生烦恼,并且千方百计来破坏。
性净妙常真实法句:这才是真经啊!《楞严经》的五种经题之一就是「灌顶章句」。这叫「灌顶」,是真正的开智慧。「性净妙常」,不再重复。「真实法句」,这就是《法华经》讲的,「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明白这个道理了,到底在哪里下手用功夫?他现在还有疑惑。「六解一亡」,前面已作解释。「舒结伦次」,「舒」就是解结,「伦次」就是次序。
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唯有请您老人家再慈悲我们,再一次地可怜我们,再来开示一番。我们太愚痴了,你讲一次我们还是不能明了。「及与将来」,所以体现出阿难的慈悲心,这都是自性流露。他生生世世不落三恶道,因为他总是想到别人,所以阿难在僧众中人缘特别好。按照四种长老,他属于福德长老,他很讨人欢喜,他即使有毛病有缺点,人家都能包容他。「洗涤沉垢」,「沉垢」是指过去世中的习气。但这种积习已经不影响往生,可以带业往生。你可不要错用了心,不能因此放纵自己——哦,既然这样,那我就不改了——那你还没有明心见性。这个法是不是很圆融呐?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7924/wps109.png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
整涅槃僧:把内衣的领子拉一拉。敛僧伽梨:「僧伽梨」是大衣。有时候衣滑下来了,把它拉一拉。揽七宝几:「七宝几」就是法座,把这个七宝几动一下。引手于几:就是把双手自然搭在法座的两边。这一系列的动作是放松一下法会大众的情绪,暗示我要开始传大法了,这都是属于演讲的内容。
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劫波罗天」就是第三层天,也叫夜摩天。佛取出第三层天人所供养的一条华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佛把华巾打了一个结,问阿难,这是什么?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
这是结吗?这就是巾,第一次问的时候如果答对了,佛还要再打第二个结吗?还要打第三个结吗?连问都是讲结,它不还是巾吗?讲结就是著相了。第一次讲情有可原,第二次再问的时候,难道佛还不知道是结吗?佛都不知道是结,应该是阿难做佛,佛做阿难了。
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佛:此名为结。
酬:是应酬回答的意思。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ksohtml27924/wps110.png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
这是不是画龙点睛?我绾结以后是不是还是一条华巾啊?难道你绾结以后就不是一条了吗?我问来问去,你怎么还不明白?
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只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阿难还讲出个理由来了。明明七绾就是七结,八绾就是八结,一万绾就是一万个结。
何况此巾只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还讲出许多花样来了。也不是七,也不是五,那我不讲六,讲多少啊?还反过来,没有理变成有理了。
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又错了。佛难道就允许你第一个叫结吗?还什么第二、第三绾就不是结了。他还是以下劣心来测度佛的智慧。你讲第一个结就已经错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