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之音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2|回复: 0

人生宇宙的真相(三)五伦关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5 22: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林麟斋院 于 2024-1-5 22:51 编辑


人生宇宙的真相(三)五伦关系
张老师 破迷开悟 2023-11-29 07:29 发表于浙江
摘自“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讲记
中華傳統教育是親愛的教育,愛的原點就是父子有親。有這樣的教育,人生能不幸福美滿嗎?社會國家能不好嗎?當然,佛法的愛更大更廣,擴大到遍法界虛空界,對一切眾生沒有不愛的,所以佛法的愛最究竟圓滿。愛心遍法界,善意遍法界,只有大乘佛法肯定了遍法界虛空界與自己是一體,愛一切眾生原來是愛自己,害一切眾生原來是害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
長幼有序,是教大眾在一起相敬相愛。序是秩序、是德、是愛。在家裡兄弟姐妹的秩序也是天然的,不能改變,不能競爭,老大就是老大,老二就是老二。兄弟之間,年齡大小不一,弟弟要尊敬哥哥,哥哥要友愛弟弟;哥哥姐姐要做弟弟妹妹的好榜樣,弟弟妹妹要尊敬哥哥姐姐。父母不在了,長兄如父,長嫂如母,家裡秩序井然不亂,一團和睦。長輩和晚輩之間的秩序,晚輩對長輩一定要尊敬,年幼者要向年長者行禮,年長者對年幼者要慈愛。老師教育之恩與父母生育之恩是同等的,老師的子女與自己親兄弟沒有兩樣,一生都要照顧。人人懂得謙卑,尊重他人,知道尊老愛幼基本的禮節。中國古代,女子十五歲行笄禮,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成年。這一天,他的長輩、同輩、兄弟姐妹要送他一個「字」,從這一天起大家都稱字不稱名。誰能稱名?只有父母和老師,既使祖父母、伯伯、叔叔都只能稱字不稱名。祖父母因為和孫子隔了一代,所以也稱字,以示尊重,這就是長幼有序。過去,兒女不能稱父母的名諱。現在的人,兒女直接稱呼父母的名字,甚至連名帶姓叫出來,我們聽到很悲哀。可是你還不能說他,他說外國人都是這麼叫的,這在我們中國人講是沒大沒小,長幼有序的秩序沒有了,家亂了社會怎麼不亂?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時,他的僧團裡弟子很多,學長、學弟之間也有秩序,不需要人指揮安排,不需要分大班小班,沒有什麼大隊長小隊長,全部都是自自然然平等遵守秩序,絲毫不紊亂。從這裡我們多少都能體會到長幼有序是道,人人遵守這個秩序,家庭才能和睦,社會才能安定。
君臣有義,君是領導者,臣是被領導者,君臣之道也是自然的,君仁臣忠也是德。君不一定指帝王,企業老闆是君,員工是臣,部門長官是君,部屬是臣。君仁,領導者對被領導者要慈愛;臣忠,被領導者對領導者要忠誠。現代社會君臣關係雖有,但精神已基本喪失了。
朋友有信,對朋友要守信,有誠信,言而有信,朋友互相關懷、互相愛護、互助合作,決定沒有欺騙的念頭及行為。今天的社會,信用觀念很淡薄了,這一倫維繫也很勉強,現在只有把對兒子、對學生,乃至對所有人的態度都轉變為對朋友的態度,以朋友身分彼此禮尚往來,才能勉強相處。所以現在五倫所有一切關係都沒有了,連夫妻的關係都沒有了,丈夫把太太看作朋友,太太把丈夫看作朋友,能夠維持好朋友的關係,就算很不錯了。如果連朋友這一倫都沒有了,那以後純粹是利害關係。有利就相處,沒利就分開,就成對頭冤家,這個世界就大亂了。
五倫十義在自己一身!我們一般人,從早到晚十種身分都具足,對你的太太而言,你是先生的身分;對兒女,你是父親的身分;對你的父母,你是兒子的身分;對兄弟姐妹,你是兄長的身分;對鄰里鄉黨,你是朋友的身分;在工作當中,你對上級是被領導的身分,對下屬你是領導的身分。義是應盡的義務、責任。丈夫應該盡到丈夫的責任,妻子要盡到做妻子的責任,做父親要像父親,做兒子要像兒子。兄友弟恭,朋友有信,君仁臣忠,兄弟、君臣、朋友,每個人都守住自己的本分,盡自己的責任義務,必定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強盛,世界大同。
五倫關係亂了,家不像家,國不像國,社會就亂了。以父子關係而論,父尊子卑,尊卑有序;兒子若與父親平等,沒上沒下,這個家就出問題。五倫的秩序是道,就如大自然的春夏秋冬一樣,不能亂,一亂氣候就反常了,影響到所有一切生物自然的生長。所以亂倫是一個很可怕的事情,根本亂了,那一切都完了。現在世界動亂、地球災難這麼多,為什麼?根本沒有了。所以中國古人非常重視根本,對根本的經營是一生當中頭一件大事,首先要把家治好。
五倫關係正常,社會安定、和諧、圓滿。中國社會幾千年來,
是五倫的社會,五倫是圓滿的人道!人道是天道的基礎、是聖道的基礎、是佛道的基礎,無此基礎,所有都不能夠建立。五倫確實是圓明具德,能幫助人成聖成賢,能幫助人作佛作聖。
倫理的第二層道理,是教我們認識人與自然萬物的關係,這個關係搞清楚,就能夠維繫整個地球上自然生態的平衡。今天地球生態失去平衡,這是我們不了解人與生活環境的關係,不知道要怎樣愛惜環境,保護環境,培養環境。五倫維繫著虛空法界的秩序,比國家社會範圍大得多。誰懂這個道理?佛菩薩懂,古聖先賢懂。
中國古聖先賢,這幾千年來教什麼?就是教倫理。我們只要按照這些德目來學習,真的可以化解衝突,消除災難,社會的安定、世界的和平真的可以落實。希望我們佛弟子們同發大慈悲心,天天學習,天天薰習,每天改過自新,斷惡修善,這才是釋迦牟尼佛的好學生。
成就自己的德行
一、做人十二德目
儒家教學的宗旨是「五倫五常」,五倫是每個人的本分,五常(仁義禮智信)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再發展就是八德。八德有兩種講法,第一種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第二種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我們把這兩種講法合起來,去掉重複的,是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字是性德。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處事待人接物不能違背這十二個字,要與它相應,性德就顯現了。修德就是把與倫理道德不相應的這些妄想習氣捨棄掉,放下了,性德就現前了。所以,中國老祖宗千萬年教學的總綱領,最高的指導原則,佛法講大總持法門,在中國就這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你能真的做到,你過的是天人快樂的生活;如果你還能看破放下,你過的是佛菩薩的生活,哪有不快樂的道理!哪有不自在的道理!
「百善孝為先」,這十二個字,孝是根本。我們今天修學這麼困難,原因就是對孝親尊師一無所知,修什麼樣的善行都不能成就。一個人沒有孝行,他做的善再多都是假的,就好像花瓶裡的鮮花,很美、很漂亮,沒根,幾天就枯死了,古人講不能成德。所以孝是性德裡面第一德。
孝是什麼意思?孝是會意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合成一個字,意思是上一代與下一代是一體,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是一體。也就是佛經講的「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整個宇宙法界虛空界一切萬物與我是一體,是我的自體。讓我們一看到孝這個符號,就體會到它所代表的意思。孝以宇宙萬有一個共同生命體為本,不是以個人為本,個人只是本體裡的小分子而已。老子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以這個為根本的理念。中國傳統文化以孝為本體,孝就是實相。我們看待一切眾生,年齡與我父母差不多的,「事諸父,如事父」,把他看作是自己父母一樣的恭敬孝順;看到與自己年齡差不多的,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看到小孩與自己兒女差不多大的,都是自己的子女。到什麼時候才知道真的是一體?明心見性。沒有明心見性,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不了解事實真相。妄想分別執著一放下,真相大白,然後知道原來愛人是愛自己,愛自己就是愛人。孝就是愛。
中華整體的文化,講體、宗、趣,體是孝,從孝延伸出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這是宗,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趣(趣向)。大乘佛法講體、相、用,體是自性,自性「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這是從體上講,宇宙是從相上講,大慈大悲是從作用上講。中華聖賢文化與大乘佛法相應。所以佛法是究竟圓滿的教育,不是迷信,不是宗教,我們不能不認真學習。
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孝是道德的根本,孝包含著自性的萬德萬能,所以一個人德行的啟發,一定從孝下手,盡孝就是自性性德的圓滿流露。如果我們從事相上來講,五倫、八德全包在裡面,少一個,孝道就不圓滿。佛法講菩提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一即是五,五即是一,任何一條都具足其他四條。譬如真誠,真誠裡面一定有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少一個,真誠就有欠缺,就不圓滿了;慈悲,慈悲裡面一定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這叫圓滿,少一個就有欠缺了。
圓滿的性德, 看用在哪方面, 譬如在五倫, 用在父子, 稱「親」,父子有親;用在君臣,稱「義」,君臣有義;用在夫婦,稱「別」,夫婦有別;用在兄弟姐妹,稱「序」,長幼有序;用在朋友,稱「信」,朋友有信,實際上都是這個孝字。名詞雖不一,根是一個孝字。我們講十二德目,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都在孝字裡面,看用在哪方面,我們用哪個字來表示它,實際上就這一個字。孝道是大圓滿的大根大本。教育也是從孝這裡建立的,所以嬰兒要從小培養他孝,愛父母。父子有親的親,從嬰孩還不會說話、不會走路時,就能看到,他愛父母,父母這個時候也是無條件的愛他。這一種父子親愛,怎樣能夠永恆的保持,永遠不變,這就是教育,這叫孝道。中國古聖先賢就教這一件事情,這是所有一切人倫的根本。只要人對父母的愛心永恆不變,他就會愛兄弟、愛妻子、愛親戚、愛朋友、愛社會;忠君愛國,殺身成仁,捨身取義,都是孝道教育的成就。
對一切人、對一切事絕對沒有邪念。在家是孝子,在學校是好學生,在社會是好公民,無論在什麼場所,都是好榜樣。孝養父母,知恩報恩,永恆不變,給社會做個好樣子,大家都會稱讚。這不但養了父母之德,也能夠教化眾生行孝,這不正是自行化他嗎?如果自己不能行孝,天天勸別人,把孝道講得天花亂墜,那沒用,沒人相信!必須是自己真正做到了,讓他人看到,受你的影響,從內心裡面真正感動,向你學習。
孝是兒女對父母的愛,是性德,從孝演變出來的悌也是性德。悌是什麼?把孝落實在兄長身上,就叫悌。悌是尊重、敬愛年齡比我大的兄長。兄弟姐妹和睦相處,是悌道,延伸出來就是尊敬長輩,人要懂得孝親尊長。展開來是平輩,我們在社會上與平輩怎麼相處?同樣是敬愛。今天我們看到社會上一家兄弟姐妹爭財爭利,甚至鬧上法庭,把至親骨肉忘掉了,反目成仇,這成什麼話!我們怎麼做?人家要,我們歡歡喜喜讓給他,如果爭奪利益,那對不起釋迦牟尼佛。別人爭,我們讓,我們懂得命裡有的丟不掉,這個地方捨掉了,那個地方就來了,來的比捨的一定還要豐富,就好像有利息一樣。所以不要爭,要謙讓、和睦相處。今天中國所提倡的和諧社會,和諧社會也是悌道的延伸。
什麼是忠?忠是會意字,是智慧的符號,中下面一個心,看到這個字就知道心要擺在中間,不能偏頗、不能偏私、不能邪,心要端正。心一偏頗就損己又損人,心不偏頗就能夠大公無私,處處替人著想。有偏心、有偏愛用心就不正。處事待人接物沒有壞心眼,壞心眼是邪,有邪念就是不忠。所以用心,對人對事對物沒有惡意,就不邪;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不偏。
儒家講「中庸」,佛法講「中道」,就是忠的意思,忠就是一心、是誠意、是心正,一絲毫不偏,一絲毫不邪,二心就不忠,就有偏有邪了。大乘佛法講真誠,忠與誠是一不是二,忠就是誠,誠就是忠。曾國藩先生說,「一念不生是謂誠」。說實在話,一念不生是忠,就是真心,所以忠不容易做到,稍有一點偏邪,迷了就是妄心。所以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保持不迷、不偏、不邪,心地正大光明,這是盡忠!我們學佛,總結佛陀的教誨就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就是忠。對人對事對物,用的是忠誠心。不忠不誠,言行自然輕薄,厚重就沒有了。佛菩薩的用心中正,不偏不邪,不落二邊,安住中道。安住中道就是「清淨平等覺」,清淨是下品的忠;平等是中品的忠;覺悟(大徹大悟)是上品的忠。上品的忠是佛,中品的忠是菩薩,下品的忠是阿羅漢。
學佛,能夠把心放在中道上,就叫發菩提心,這功德就大了,為什麼?你用真心。心是真是妄,標準在此地。我們現在起心動念到底是真是妄?全都是妄心,我們的心有分別、有執著。分別就偏了,執著就邪了,執著裡有好惡,這心不清淨,所以是妄心,這是講用心。我們要知道,中住是真心,我們本來用心全是中住,現在不能中住,偏了。能認識到這點就是覺悟。如何保持我們的覺悟?就是要真正把它做到,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憑良心、大公無私,就是盡忠。世間人講盡忠,不是忠於一個人,而是忠於職守,忠於本分,忠於義務,忠於國家、忠於民族、忠於社會。應該做的事情,一定盡心盡力做好,這叫盡忠。從佛法來講,佛法非常肯定,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與自己是一體,你能不盡忠嗎?你能不全心全力去照顧嗎?所以世出世法裡,真正做到究竟圓滿都是如來果地上的。不是佛菩薩做不圓滿,什麼原因?就是用心不同。佛菩薩用清淨心、平等心、覺悟心去做,沒有一樣事情不是圓滿的,盡善盡美。所以我們要學佛、要學菩薩安住中道,以這個存心對待萬事萬物,這就盡忠。
信是言而有信,講信用,這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言而有信的人做事情負責任,說到做到,絕不欺騙別人,這樣的人會得到社會大眾的支持、幫助。孔子講「人無信不立」,老祖宗把信放在道德的最底限,所以信是基本的道德,稱為信德。
信德裡面,中國人講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本來是聖賢,相信自己本性本善,相信我自努力,能恢復到自己的本位。學佛要相信自己本來是佛,一定能成佛;不相信自己是佛,永遠不會成佛。不相信自己的心是本善,永遠做不到善人。我們無始劫以來就是不相信自己本來有圓常的覺性,所以一直在迷。
所有的德行全是建立在信德的基礎上,一切法都從信德而成就的,沒有信德什麼都不能成就。信根要是壞了,性德就沒有了。沒有信,什麼成就都沒有。所以,佛經上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是入道的根源,世出世間一切功德都是從信心生的,沒有信心就生不出功德。你有多大的成就,就看你有多大的信心,信心與你的成就決定成正比例。對古聖先賢沒有信心,孔子、釋迦佛來教你也沒辦法。為什麼?沒有根,不會發芽,不能成長。如果能信能解,你的福德現前。福德是什麼?你真幹,能行、能證!具足這種條件,遇到緣分,你就能成就。
現代人對自己失了信心,對別人也懷疑,對自己的傳統教育也不信,這怎麼能不出問題?我們如何去建立信心?相信自己,相信父母,相信兄弟姐妹,相信祖宗,相信聖賢,這信心不建立不得了!記住六祖的教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要老盯著他人的過失,那是自己嚴重的過失,他人的過失未必是真的,自己的過失決定不是假的。這個道理很深,一定要懂。你要想真成佛,你只看到自己的過失,沒有看到他人的過失,你才能成得了佛。你要看他人的過失,見不到自己的過失,你永遠不能成就。
我們學習一定是從信開始,從這奠基礎。那為什麼不信?懷疑。現在人受了科學洗禮,科學頭一個就教你懷疑,對祖宗懷疑、對父母懷疑、對聖賢懷疑,沒有一樣不懷疑,這個你就入不了門。如何能夠斷疑生信,那得要教。可是教的條件,如果他沒有誠信心、沒有誠敬心,什麼都學不到。聖賢教育是心性的教育,心性最重要的第一德還是信。信若沒有,全部沒有了。這怎麼能入門?入不了門。
我們要學老祖宗,真信,不懷疑。我們把信心建立,對佛菩薩不懷疑,對老祖宗不懷疑,對現在科學、哲學也不懷疑,對任何人都不懷疑。為什麼?我們相信「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相信「人性本善」,我們的信心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真有信心的人,就能得到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活得快樂,幸福自在!真正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快樂無比。人生最高的享受,肯定是立足於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知足常樂!煩惱,年年減少,智慧年年增長。即便是布衣、小百姓的這種身分,可是智慧現前,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講的性相、理事、因果都很清楚、都很明瞭,人怎麼會不快樂怎麼會不幸福?所以要怎樣化解現在社會的危機,怎樣救自己,身心健康,一生生活得幸福美滿?要把信心找回來,要相信老祖宗,要相信古聖先賢,要相信佛菩薩。
禮是約束身體行為的標準,一舉一動、一言一笑要合禮,佛門講「不犯威儀」,這個威儀就是禮貌、禮節。孔子說,「不知禮,無以立」,在過去的社會如果不懂禮,沒法子立足,所以中國自古以來稱為「禮義之邦」,人人都知禮行義。守禮、持戒、仁義之人,人人都歡喜親近。一個人要做到與一切人接觸的時候,人都歡喜你、不討厭你,你做人就成功了。所以禮節是我們要學習的。
禮是有節度的,禮是社會的秩序、規矩,今天的法律也包括在這裡面,它的範圍非常廣大。人人能守規矩、守禮、守法,大家就可以和睦相處。所以禮不能過分,也不能不到,要恰到好處。如果超過節度,就是諂媚巴結,不合禮;如果不及,就顯得自己傲慢,所以一定要符合節度。可見得「懂禮」相當不容易!雖然我們現代這個社會不講禮了,人和人之間的交往疏忽了禮節,可是我們以禮對人,人家都歡喜,並不討厭。由此可知,好禮是天性,絕對不是孔子、孟子想出來的一套辦法,它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自性本具的德行。
性德是個抽象的名相,它從儒家的禮、佛家的戒律顯示出來;禮與戒都不是聖賢制定的,而是古聖先賢心行自然的流露,給我們看到了。所以明心見性的人對人、對事、對物,自然具足禮貌。如果沒有禮貌,這是凡夫,無禮就是將自己的本性迷失了,所以表現出來就與禮法相違背了。
人與人往來,第一個就要懂得禮敬,才能和睦相處,化解衝突,達到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弟子規》是最基本的禮教,禮的精神是恭敬,對於人事物平等的恭敬心,用最恭敬心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待人接物,這是真正有禮。
義者循理,遵循正理,遵循大自然的規則。義是盡義務,為一切眾生服務,絕不求果報,不求報酬,不講權利。無論做什麼事情,無論是為自己的,或是為別人的,思想、言行,都合情、合理、合法,在什麼地位、什麼身分,應當做哪些事情,循規蹈矩,盡心盡力做好,也就是所謂天理良心,處事待人接物利益眾生,不傷害眾生,這叫義。我幫助他人,為社會大眾服務,不求報償,這叫義務。我們現在講做義工,義工就是不要報酬,義務的,應當為社會、為國家、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就是道義。我們在社會上,無論什麼身分、地位,用財力、勞力,或是智慧,或者三個都用,盡心盡力,全心全力,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離苦得樂,不計較報酬,也不計較工作環境,這就是義!這是應該盡的義務。
如今的社會講法,不講情、理,自以為聰明的人鑽法律漏洞,這就是沒有義。做多少工作都要計算代價,是商業行為,這也沒有義。中國古人講義氣,「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現在這個社會有這種觀念的人,很難找到了。什麼都講利,人情焉能不冷漠?世界焉能不亂?如果人人都能明白義理,能守住重義輕利的原理原則,能把父子有親這種愛表現在公司、團體的關係之中,彼此互相包容、關懷、照顧,互助合作,共存共榮。團體的每一個人,尊重團體、愛護團體,不毀謗、不傷害團體,這就是有道義的團體!這樣的團體就能有義且有利,就能給世人做個講義、行義的好榜樣。心裡存義,做出道義、仁義、情義、恩義的形象來影響社會,廣度眾生,讓眾生回歸道義。都能把它做到,就是現代能盡義務的聖賢君子。
廉是廉潔,廉潔就不貪污,不取分外之財,不佔他人一點便宜。知道節儉是美德,日常生活當中,恪守本分,一飲一啄不浪費。自己過一般社會最低水準的生活,習慣清苦的生活,不追求奢侈,物品要懂得節省,不隨意丟棄,物力艱難,來之不易。拓開心量,不貪圖他人的供養,不貪圖享受,把多餘的用來供養、照顧社會苦難眾生。自己身心清淨,體力自然充沛,粗茶淡飯就足以維持身體健康。
生活清苦好,心裡沒有貪瞋痴慢,沒有病毒,沒有自私自利,對外面的感染就有抵抗力!佛法在行不在說,一切要做出來,展現給大家看!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沾染,默默的去做,「只問耕耘,不問收穫」,自自然然有收穫。勉勵自己盡形壽要這樣做,人家看到你廉潔,深受感動,回頭向你學習,這個感化就產生效應。所以只要自己默默去做,自然廉潔效應就會產生。
恥是知恥、羞恥、慚愧心。慚愧在中國道德來說,就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問心無愧。慚是中國人講的良心,是對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否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愧是外面輿論的批評。內不違背良心,外面就不會有輿論的批評指責。知恥是規範自己的行為,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想想是否如法,反省這樣做能否對得起父母、對得起祖宗、對得起自己的天良?能否不讓別人批評我、指責我?用內外的力量約束著自己。如果是無慚無恥的人,做惡事不在乎別人批評,只顧自己的貪婪欲望,根本不理會什麼倫理、道德,那就是無慚無恥。所以善護諸根,要靠慚愧,要靠知恥的心。
慚愧是性德,知恥是性德。在佛法講,阿羅漢以上,超越六道輪迴,才算是具足慚愧,真正知恥。本性本善,本來是佛,我們現在卻受到這樣嚴重的污染,別人都成佛了,我卻墮落在六道輪迴,迷失了自性,還在當凡夫,怎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怎能對得起自己的本善?人墮落在六道那就是奇恥大辱!所以我們應該知恥,好好懺悔改過,否則怎能對得起自己本來是佛?怎能對得起父母老師?怎能對得起諸佛菩薩?怎能對得起一切苦難眾生?我修成了才能幫助他;我修得不好,他天天在期望著我幫助他,救苦救難,我怎麼對得起他?所以人要有恥辱心,那就有救。
知恥的人,「知恥近乎勇」。一個人為什麼能夠勇猛精進,發憤圖強,那個力量從哪來的?這個力量不外乎知恥,這個力量推動他,這是他精進的動力。佛家講「勇猛精進」,儒家講「日新又新」,誰能做得到?知恥的人能做到。能知恥,當然就能夠發憤、勇猛精進。精進是菩薩唯一善根。世間善根有三個,無貪、無瞋、無痴,世間一切善法的根就是不貪、不瞋、不痴。佛法修行當然要具足世間三善根,沒有世間三善根不能修行。在三善根當中還要有一個特殊的善根,精進不懈。精進使一個人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依舊勇猛精進應化在十法界普度眾生。看到有一個眾生還沒有覺悟、還沒有成佛,覺得那是我的恥辱。這就是見性的人與沒見性的人不一樣的地方,沒有見性的人在迷,不知道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相,所以他的思惟是侷限的,不是圓滿的;見性之後,知道宇宙萬事萬物的真相是一體,《華嚴經》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個眾生沒有成佛,性德不圓滿,這就是恥,然後你才知道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們為什麼與十法界眾生感應道交。使得初學佛的學人,初發心的學人,感恩的心油然而生,知恥、慚愧心當然也就生起來了。唯有真正懂得的人,才能依教修行,感激佛菩薩、感激老師、感激一切善友的恩德,所謂是「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自動自發去做。所以知恥,是修行德目中非常重要的一條,能成就自己的道德仁義。
慚愧知恥是性德,自性本有,對於不知恥的、不如法的,沒有慚愧心的,怎樣幫助他回歸性德?馬鳴菩薩講得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無慚無愧不知恥本來沒有,本來沒有的可以斷,本來有的可以恢復。護法的人,修行的人,對這要有堅定的信心和認知,幫助自己、幫助他人恢復性德。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做出了示範、表演,在中國有孔子、孟子,在西方有耶穌、穆罕默德,有許許多多的先知,他們都在表演、示範給我們看,從來沒有終止過的。現在這個社會,恥這個字沒有了,所以大家敢胡作妄為。要挽救現在的社會,最重要的,要提倡知恥!人只要有慚愧羞恥心,自然會守禮,自然能夠盡義務,自然能夠廉潔,自然會從迷惑顛倒回頭皈依覺正淨,所以知恥的確是一個中心的問題。如果希望社會和平,希望化解災難,我們自己把知恥心找回來就真有效了。
仁、愛
仁是會意字,仁者二人,想到自己一定想到別人,自他不二。以真誠的心,仁愛的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自己不願意做的就不可以叫他人做,愛人如愛自己,仁慈博愛,這叫仁,仁者愛人。比如古老的夏威夷土著他們治療疾病的方法,不必與病人接觸,不需要見面,只要知道他的名字,就可以用意念治他的病。而且方法很簡單,頭一個就是我愛你,就是仁,然後是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就這麼四句話。心裡沒有雜念,專注觀想,把病人與自己當作是一體,愛他如愛己,然後用極善的意念,把自己的器官細胞裡的病毒全都清洗乾淨,恢復健康,那個人的病就治好了。這是醫者和病人所起的最自然的心電感應。
不知道如何愛自己的人可憐,更不會愛人!不知道守住自己的本善,這是不自愛。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現在變成凡夫造作罪業,這是不自愛。人不自愛,就不會愛人,自愛才會愛人。愛人從愛父母、妻子、兒女、家親眷屬開始,慢慢再擴大,「凡是人,皆須愛」。在佛法講,不但愛人,還要愛樹木花草、愛山河大地,對待萬物,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像天地一樣沒有絲毫私心,沒有絲毫分別執著,平等的照顧一切眾生,愛心遍法界虛空界。人懂得愛人就不會害人。起心動念損人利己,這是愛心完全沒有了。仁愛之人大慈大悲,心裡沒有敵人、沒有冤家對頭。人人都來推行仁愛,社會就會祥和,問題就能化解,衝突就沒有了。
和、平
和是因,平是果。我們現在內心不平,因為沒有和,與人相處要能和,有和才有平。佛陀教導我們修「六和敬」,這是佛法戒律的根本戒。六和第一個「見和同解」,現在所謂建立共識,和是從這個地方扎根的。有共同的看法、共同的想法,在這一生當中有共同奮鬥的目標、方向,這是和的基礎。「戒和同修」,守法、守規矩,不守法不行。規矩,在中國五千年來每個家族的規矩就是家規,家規的集大成就是《弟子規》。中華五千年來,確實是長治久安。很不幸近代這一、二百年,中國人民生活得非常痛苦,什麼原因?把老祖宗的成法疏忽、放棄了,苦難來了。如果依照老祖宗成法規規矩矩,肯定整個世界亂,中國不亂,整個世界人苦,中國人享樂。
在古時候讀書的人,一生奮鬥的目標就是代眾生受苦,希望我多受一點苦,眾生少受一點苦,這是性德自然的。古德所說的「學問深時意氣平」,一個人的學問、品德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心平氣和,對待任何人都謙虛恭敬。孔子、孟子、釋迦牟尼佛,即使是對待乞丐都尊重,為什麼?乞丐也是人,有人格,有人性,是值得尊敬的。他今天落到這個地步,那是不善業的果報,他的習性不善,他的本性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從本性上看是平等的。在佛的心目當中與一切大眾平等,所以自然謙卑,自然尊重他人、愛護他人、關懷他人,他人有苦難,哪有不援手幫助的道理!這是和諧社會的根。「身和同住」,大環境來講,大家同住在地球上;小環境來講,同住在一個城市,一個鄉村,乃至於更小,同住在一個道場,大家要各自約束自己言行動作,要規矩謹慎,不影響他人,給大家一個好的修學、生活環境。「口和無諍」,沒有爭論。「意和同悅」,每個人都歡歡喜喜,法喜充滿。「利和同均」,衣食住行,大家是平等的。
一個團體,真正做到六和,大家心就平了,和平;心平之後就得到安,平安;心安之後就得到樂,安樂,離苦得樂就真正得到,佛法破迷開悟,轉凡成聖,平等覺,才會真正得到。平等就覺了,覺就平等,和是平的前方便,所以,覺才和,和就是覺,不和就是不覺。和、平等、覺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與任何人、任何事都要和,和沒有爭、和沒有界限,有界限必定有爭執。所以真正要得到一生的安樂,從哪裡做起?從六和敬,以六和敬修平等心,才真正得到安樂。所謂是心安理得,道理明白心就安了,自然安和樂利。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核心就是一個孝,其他十一個都是從孝衍生出來的。所以中國自古以來,以孝治天下。這是文化的根!
二、做真善男子善女子
中國古聖先賢有智慧,找到了做人的根本,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誰把這十二個字全部落實了,這個人就是聖人,這個人就是佛。佛法的根本是什麼?以慈悲為本。本有十大綱領,就是十善業道,十善的每一綱具足十目,十目展開為一百條,每一條又衍生十條,重重無盡。小乘的三千威儀是圍繞十善業道展開的,大乘菩薩的八萬四千細行也是圍繞十善業道展開的,三千威儀是小乘行者的方便究竟,八萬四千細行是大乘菩薩的方便究竟。如果用中國古聖先賢的這十二個字來進行對比,這十二個字一展開,原來就是菩薩的八萬四千細行。在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菩薩慈悲的體現,這十二個字便是我們的扎根教育。
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的很簡單,幾千年傳下來都沒有改變,這個總綱領只有四個科目,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儒家的四書五經、十三經,乃至於後代的《四庫全書》,說了什麼?絕對沒有離開這四科十二個字的範疇。中國幾千年的教學,祖宗世世代代的承傳就是這四個科目,從未改變。人人重視落實這四個科目,社會就一片祥和,災難就能得到化解。正如佛經所言,「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我們的心態好,念念不離開這十二個字,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違聖訓,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中華文化這十二個字,與佛教經典、與其他宗教典籍,涵義完全貫通。教育的核心是什麼?是孝,五倫第一倫,「父子有親」,這種親愛,是性德的核心。教育的第一個目的,就是保持這種親愛在一生當中都不會變質;第二個目的,是把這種親愛發揚光大,從愛你的父母、愛你的兄弟,擴大到愛你的家族、愛你的鄰里鄉黨、愛社會、愛國家、愛民族,到「凡是人,皆須愛」,把這個愛擴大到一切層面。所以中國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懂得這個道理,才會懂得中國文化,才會懂得中華民族。
佛家不說愛,說慈悲,慈悲就是愛。為什麼佛不說愛而說慈悲?因為世間人說的愛包含七情六欲,受情欲的牽引很容易失去理智,墮入生死情網,所以佛不講愛而講慈悲。慈能拔苦,悲能予樂,有情有義又有理智,這個好!其他宗教典籍中我們常能看到「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這個愛就是佛家講的慈悲,而不是俗世間的人毫無理智的感情用事。譬如《古蘭經》在重要經句前面都會講到「真主確實是仁慈的」。仁慈好,仁慈是智慧、是理性,不是盲目的感情發洩,而是性德的核心。
人能夠自己護持性德,護持本善,便叫自愛。什麼人能真正做到自愛?嚴格的說,只有佛教的法身菩薩能百分之百做到自愛。以《華嚴經》為例,初住菩薩做到了自愛,他知道身是假的,不是真的,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了,不再追求名聞利養,不再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不再為身體造業。對於我們初學,愛欲降溫了,就能小心護持自己的性德,就能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
許多外國人研究中國歷史、研究中國文化,都佩服得五體投地!尤其是湯恩比博士,他是英國的歷史哲學家,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真是推崇備至,他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他的話證明中國人有智慧,證明中國人懂得教育,有教育的智慧,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經驗,有教育的成效。
老子講「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佛家講得更究竟圓滿,遍法界虛空界與自己是一體。遍法界虛空界,包括不同維次空間的一切物命,與我們息息相關,所以我們要愛所有的動物、愛所有的植物、愛山河大地、愛虛空法界,確實是愛心遍法界、善意滿人間。這比「凡是人,皆須愛」的範圍不知道要大多少倍!
這十二個字,「仁愛和平」,這是道德的制高點。十二個字就像十二層大樓,根基在哪裡?根在孝,孝是第一層;悌是第二層,和平是最高層,它有根、有源、有基礎。佛在《觀無量壽經》上說,淨業三福第一福第一句是「孝養父母」,第二句是「奉事師長」,可見孝親尊師是學佛的根基。如果沒有這兩句,學佛便沒有根,怎麼會有成就?中國人能夠立國五千年,根深蒂固,靠的是什麼?孝悌而已。雖然這一、二百年來被疏忽了,但是根本沒有動搖。我們在湯池辦學的實驗證明,我們的根在,根深蒂固,人是非常好教的。
現在世界上這麼多災難,科學技術要負很大的責任。不知道整個宇宙是一個有機體,幸虧現代量子力學家發現了,若不發現,佛教永遠被人家看作是迷信。現在知道了,樹木花草是有機體,它會看、會聽、懂得人的意思,那你隨便去砍伐它,它能不恨你嗎?你愛它,它歡喜你;你隨便糟蹋,它恨你。恨你它就報復,長出來的東西都有毒,你吃了就會生病。山河大地也有靈性,它與人類是統一的、全息的、有機的。譬如你去挖礦,挖淺一點無所謂,你能得一點受用,若是挖得太深,你不與它商量,我相信它很不高興,它不高興那個身體晃一晃,地震災難就來了。從這個地方你就能聯想到,我們老祖宗真的有智慧,老祖宗要墾山時,先要去拜祭山神,真不是迷信,有大道理在。佛教導我們,若要砍樹蓋個小茅蓬,三天之前你就要去祭拜那幾棵樹,要去修供養,誦經念咒迴向,請其搬家,三天之後再來砍這些樹。佛說得很清楚,樹只要高過一個人,就有樹神。現在我們知道有這麼回事情,對它就要有禮貌,要尊重,我們愛它,它也愛我們,大家都不會出亂子。現在的人迷信科學,對老祖宗的智慧完全不相信了,以為人定勝天,所以為所欲為,倒行逆施,結果怎麼樣?災難頻繁。我們希望量子力學盡快發展,三、五年當中普及到全世界,讓大家都知道所有的物質現象全都有精神的作用,全都是受想行識的體現。
阅读 103
人生宇宙的真相(四)
张老师 破迷开悟 2023-11-30 07:47 发表于浙江
摘自“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讲记
我們在澳洲有一個很大的菜園,菜的品種很多,果樹有三十多種,水果年年豐收。我們對這些蔬菜、花草、樹木恭敬供養,照顧得很用心,每隔一小段距離都放一個念佛機,整個菜園、樹林中都能聽到佛號。我們不用化肥、不用農藥。用化肥、用農藥對不起植物,為什麼?你拿化學品去害它,它長的時候就有毒,人吃了就會得病。我們不害它,它也不會害我們。我們的蔬菜比附近那些菜農的蔬菜長得更好,菜農們到我們這邊來參觀,問我們為什麼種得這麼好?我們就告訴他,不用農藥、不用化肥,用阿彌陀佛來供養它們。我們不施農藥,有沒有小蟲?有。對小蟲,我們劃一個小區域,種一些菜專門供養牠們,牠只吃那一塊地的,隔壁這邊牠不來,所以小蟲非常守信用,很好相處。小鳥也是如此,我們的果樹,用不著把果實包起來,我們與小鳥也有約,我們每一個品種的果樹都會有一、二棵留給小鳥,讓牠專門到那邊去吃,牠們都很遵守約定,沒有指定的果樹,不會來吃,所以我們年年豐收。這些小鳥、小蟲也都很快樂,我們大家共存共榮,和睦相處。我們保護牠,牠也對我們很尊重,你說這多好!不用化肥、不用農藥,我們對得起大地,大地保佑了我們,對我們有恩。如果我們用農藥化肥,是毒害大地,也許今年種的東西好像不錯,但過二、三年就不能種了,為什麼?土地中毒了。誰造的業?自作自受。
現在這個世界上災難頻繁,社會動蕩不安,人不僅不信聖賢、不尊重他人,也不尊重動物,任意殺害,不尊重花草樹木、不敬畏山河大地,任意破壞生態環境。科學家說,全世界如果能有八千人以上,真正斷惡修善、改邪歸正、端正心念,把這個功德迴向給地球,迴向給一切眾生,世界也許會有救。科學家這個觀念是佛菩薩的正念。正念,就是平等普照,沒有優劣親疏,沒有物我彼此,真正把遍法界虛空界與自己看作是一體,這才是真學佛。真學佛的人,頭一件事情,是把貪瞋痴打掉。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輩子為我們作示現,生活簡單,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衣一缽,快樂無比。一個人何必希望擁有那麼多的財富,那叫糊塗!財富是你的嗎?講席上我已經講過許多次,你身上口袋裡的錢是你的,存在銀行裡的不是你的;你身上穿的衣服是你的,沒穿在身上的就不是你的;你住在這個房子裡,這房子是你的,離開房子外出,這房子就不是你的。你若能常作如是觀如是想,你就知足常樂了。什麼東西是真的?積功累德是真的,是生生世世的福田。你能孝順父母,你能尊重長輩,你能愛護一切眾生,這個功德永遠不會丟失,真正屬於你自己。其他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有智慧的人能夠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快樂每一天。
誠敬心是修學成就的關鍵
末法時期,佛教已經到了存亡繼絕的關頭。這個世間,人迷得太深,偏邪太過分,如果不回頭,可能傳統文化與大乘佛法就會在這個時代斷掉。佛法斷滅了,傳統文化亡了,人就更苦了。
我常講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可是很少有人真的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心中還是妄念紛飛,沒有正念。為什麼?聽經不夠,沒有悟。為什麼不悟?真誠恭敬心不夠。印祖常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可是我們連一分誠敬都沒有做到。有一分誠敬,是正信;有二分誠敬,是正解(真理解);三分以上是真幹,決定往生。
修行功夫不是每天念多少佛,讀多少經,磕多少頭,功夫在放下。放下之後,用真誠心念佛,佛號就非常管用,一句佛號就與阿彌陀佛連上線了。沒有放下的人,怎麼念也接不上,好像信號中斷,總是接不上。印祖說的一分誠敬,就是一分的接通,十分誠敬就是圓滿的接通。放下,真誠心才現前;放不下,真誠心不能現前,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把它用在自己日常生活中,功夫就得力,什麼樣的災難也不在乎,就得大自在。
《阿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是多生多劫修學累積而來,善根指什麼?能信、能解。有善根還得有福德,福德裡面第一個就是恭敬。所以,對一切人事物恭敬不吃虧,是修福,沒有恭敬心的人福薄,苦難就多。
真正的道場,不論在家、出家,心地清淨沒有妄念,起心動念都在思道,不思道就想佛,不夾雜、不懷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以這種精神、心行接受十方供養,就能消化得了,供養三寶的人也能得福。起心動念思道,開口閉口念佛,這是行在菩薩道上,行在正法上。只要道場有一、二個人如教修行,這個道場就是正法道場。
現在人學佛難,為什麼?心浮氣躁。不要說一分誠敬心,百分之一的誠敬心都沒有,佛法再殊勝,又怎麼能受益?無論在什麼地方、什麼環境,只要自己具足真誠恭敬,讀經也好,聽經也好,包括在網路上、衛星電視上聽經,沒有不得利益的。普賢十願,第一願就是「禮敬諸佛」,一切恭敬,不僅對一切人、一切眾生,包括無情眾生,花草樹木、山河大地,對一切法沒有不恭敬的。
布施也要誠敬心。在《了凡四訓》裡有一則公案,有個農村女孩,家境貧窮,她到寺院裡來拜佛,身上只有兩文錢,她拿出這兩文錢,恭恭敬敬的供佛,老和尚親自給她迴向,給她祝福。以後,這個小女孩長大做了王妃,她帶了一千兩黃金來供養寺院,可是這一次老和尚卻叫他的徒弟給她迴向。她就問老和尚:我小時候到這裡來,只有兩文錢的布施,老和尚親自給我做迴向,可是今天我帶這麼多錢來,你怎麼反而叫你的徒弟給我做迴向?老和尚告訴她:妳年輕時候,那兩文錢是用真誠心供養佛菩薩,我不親自給妳迴向對不起妳。今天妳富貴了,身分地位不一樣,妳雖然帶著一千兩黃金來供佛,可是妳的心與從前不一樣,有了傲慢的習氣,因此讓我的徒弟給妳迴向就可以了。所以不是說窮人就不能修福,窮人真誠的供養,往往比富貴人修的福大得多。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不是虛設的,「遇之無空過者」,只要遇到,一定能得利益。但是要記住,沒有恭敬心得不到利益。得利益多少,與誠敬心有關,有十分真誠恭敬心,你能夠吸收十分利益;有兩分真誠恭敬心,你只能接受兩分利益,一切在自己,不在老師。佛菩薩的法音是平等圓滿的,但是眾生能得到多少由他自己的福慧決定,因此,從恭敬的程度能夠體察到一個人有多大的福慧。有十分恭敬心的人,佛菩薩必定幫助他早一天圓滿功德,成就福慧。
現在請法師講經是愈來愈困難,為什麼?學習經教的人愈來愈少。我們要發心請轉法輪,第一等的要務是培養法師,遇到真正發心的年輕人,首先在一年的時間內幫助他把四個根扎下來,這是根本,沒有四個根肯定學不出來,為什麼?沒有誠意,沒有誠敬心。誠敬完全體現在四個根中,從四個根來看你有幾分的誠敬,然後就知道你將來會有幾分的成就。愈是有成就的人心地愈真誠,態度愈謙虛,對人愈恭敬,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絕對沒有一點心浮氣躁,心浮氣躁是沒有功夫的表現。
老師看學生,哪個學生有成就,哪個學生沒有成就,看什麼?看誠敬。誠敬不是對老師的,誠敬真的是對自己的。我學習是敬業的心,我會敬重這一門功課,會敬重這一門功課的老師,會敬重學習這門功課的同學。如果沒有敬業的精神,或者懈怠、用心不專,就不是真正想學,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成就。沒有誠敬心,即使聖賢佛菩薩來教你,你都得不到利益。因此,求善知識教學,恭敬之心是必須具備的條件。不誠不敬是一切罪過的根源,不能忽略。
為什麼聽經聽不懂?誠敬心沒有。會聽的,一句之下都能開悟;不會聽的,聽上一百年還是老樣子。什麼叫會聽,什麼叫不會聽?唯在誠敬。當年,六祖惠能大師半夜聽五祖忍和尚說法,一聽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什麼緣故?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何謂誠?誠是心中沒有雜念。曾國藩先生說,「一念不生是謂誠」。心中還有念頭,誠就沒有了。做到一念不生,這是什麼人?法身菩薩。只有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他才能真的把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這是十分的誠敬。如果還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的念頭沒有了,那是九分的誠敬。阿羅漢能把見思煩惱放下了,他有多少誠敬?五分誠敬。我們現前想一想,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多少?一分都沒有放下,換句話說,沒有誠敬心。所以學佛不能說不用功,勇猛精進幾十年了,佛法的利益沒有得到,每天還是過著六道輪迴凡夫的生活,這就是沒有誠敬的緣故!
我們對經教的誠敬心生不起來,對什麼能生起誠敬心?名利。對經教沒有誠敬,對道德沒有誠敬,對倫理沒有誠敬,對一切都沒有誠敬,唯獨對名聞利養非常有誠敬,這就完了!名聞利養放不下,學佛學到最後是墮三惡道、墮地獄,這個不能不知道。自己晚上睡覺之前好好想想,我這一生走的是哪一條路?佛講的十法界,我走的是佛法界、菩薩法界,還是人天法界、地獄法界、餓鬼法界?如果對經典不熟悉,自以為在學佛,其實全都錯了。我跟章嘉大師學佛三年,他老人家叫我學釋迦牟尼佛,叫我不能離開經教。遇到李老師,要求我在經教中一定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可學得太多太雜。學得太多太雜,安忍就沒有了。所以,修行人頭一個就是心要清淨,無論處於什麼環境,不受外界影響,不受外界誘惑,這就叫安忍。如果禁不起誘惑,被外面境界影響和左右,你就不會成功。為什麼伏不住煩惱?因為沒有恭敬心。如果有真誠恭敬,外面的緣不容易動搖你,你有能力控制住境緣。
經上一再講「一切恭敬」,這是有道理的。儒家《禮記》開篇第一句,「曲禮曰:毋不敬。」敬太重要了。人要是存誠敬之心,不會妄動,不會起惡念。起一個念頭就是不敬,敬就失掉了。從這個地方看,一個人不管對佛學研究有多深、多淵博,講得多好、修得多苦,如果還會被外面境界所轉,等於考試不及格,一無是處,這是我們這一生當中成敗的關鍵。
看破幻相求生淨土
《無量壽經科註》上說:「蓋吾人心性,量同法界,靈明洞徹,湛寂常恆,豎窮三際,橫遍十方。」這是事實真相,我們的心性,量同法界,法界沒有邊際,為什麼?心性沒有邊際,「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其大無外就是我們現代科學家、物理學家講的宏觀宇宙,其小無內就是指量子力學。
現代科學是朝著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宏觀世界,專門研究大宇宙;一個是從反方面,專門研究微觀世界,也就是量子力學,研究物質的起源。通常我們講一個細胞,細胞再分析就變成分子,分子再分析是原子組成的。原子再分析是電子、原子核組成的,再分析到基本粒子,再分析到夸克,夸克再分析叫量子,量子也叫小光子,現在是分到這裡為止,不知道將來能不能再分。這些分析發現,物質現象原來是這些小光子累積連續發生的一個幻相。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宇宙之間只有能量、物質、資訊這三種現象,除此之外什麼都沒有。
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在定中所發現的,比科學家厲害,科學家先從數學裡得到這個理論,然後再從儀器觀察到物質是怎麼來的,是無中生有。而且它生滅的速度太快,剎那之間就沒有了,從生起到消滅幾乎同時,速度太快了,快得我們無法想像。在經典上,釋迦牟尼佛問彌勒菩薩,「心有所念」,心裡起一個念頭,這一個念頭很粗,把它分析出來有多少細念?細念中有多少物質現象?有多少精神現象?彌勒菩薩回答說,「拍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我一秒鐘可以彈指四、五次,以彈指五次計算,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個細念。這就是今天科學家所看到的物質現象的生滅,它的時間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也就是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次的生滅。這樣的生滅速度怎麼能捉住?所以物質現象不是真的。
物質是什麼?精神累積連續的現象變成物質。意識(念頭)就是精神。所以,宇宙之間只有能量、物質、資訊這三種現象存在,這三種現象正是大乘經講的阿賴耶,阿賴耶才是造物主,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它造的。阿賴耶的業相就是科學家講的能量,阿賴耶的境界相就是物質,阿賴耶的轉相(轉變)就是資訊。佛在經上說,這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是主分別,這個分別的能力非常強大,對外能夠緣到虛空法界,對內能夠緣到阿賴耶,就是不能見性。為什麼?因為它有分別、有執著。怎樣才能見性?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見性。科學家雖然有這個研究能力,他還是凡夫,他不能證阿羅漢果,也不是菩薩。如何證得佛、菩薩、阿羅漢?得放下。放下執著就證阿羅漢,放下分別就證菩薩,放下起心動念就是佛。科學家沒有放下。所以,科學家怎麼研究,也沒有辦法超過經典所說的,為什麼?靠這些機械、數學都還有界限。唯有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都放下,真相就現前了。
現代科學,對於現象觀察得相當透徹,物質的存在,只是波動的現象而已。量子力學,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佛經上講的這些道理,也可以說科學為佛經做了個證明,使我們對於佛講的事實真相愈來愈清楚,確實證明當體皆空,了不可得。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諸法皆是夢幻泡影,它存在的時間如露如電。如露是講它的相續現象,像早晨的露水,時間很短。這一點我們不能沒有警覺,細心留意我們周邊的人就能發現,每年都有老同修走了,他那相續相斷了,那個露水就沒有了。這是經上講的如露。看著漸漸輪到自己,怎能不警覺!如電,那是更深入一層的觀察,剎那生滅,這完全是事實真相。
我們所看到的都是假相,是一念不覺,從真性裡面生起一個虛妄的假相,叫阿賴耶。自性是真心,永恆不變。阿賴耶是妄心,妄心從哪裡來?是從波動現象產生的。這個波動在什麼時候?不是過去、不是未來,就在當下一念。我們要明白當下也不存在,一動立刻就沒有了,比閃電還快,第二個又冒出來,第二個沒有,第三個又冒出來,所以它是連續相,就像我們看電影,就是連續相。這是說明宇宙的物質現象,不但六道的物質現象如是,四聖法界亦如是,所以《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我們知道電影屏幕上的畫面是動的,一秒鐘二十四張幻燈片,是一張一張連續的假相,就把我們的眼睛欺騙了,以為是真的。佛告訴我們,現實環境一秒鐘振動多少次?一千六百兆次,這是極其微細的波動現象。我們以為是真的,其實全是虛妄相,假的。常常作如是觀,心就定了,妄念雖然斷不掉,分別、執著肯定淡薄,那你功夫就提升了。從理上講,這屬於高等哲學,從事上講這是高等科學。今天哲學家、科學家不能解決的問題,在佛經上全有,科學講究證據,釋迦牟尼佛是拿出證據來了,什麼證據?禪定。大乘經典講,到什麼時候才能看到這個現象?八地以上的菩薩能見到,能不能控制它?不能;能不能掌握它?不能;能不能得到它?不能,它太快了。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看這個世界應該怎麼看?像看電影。這現象你可以看,能不能得到?不能。知道一切都是假相,得不到,那就要放下。首先要放下五惡,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這就是中國老祖宗講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酒是智。所以真修行、真做功夫,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要與佛菩薩、老祖宗所講的倫理、道德、因果要相應,相違背就趕緊把它改過來,這就對了。
一定要明白,事實真相是「非有非無」。這一切現象、一切諸法不能說它有,因為它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不能說它無,它剎那剎那相續相存在。人活了幾十年,這幾十年是很短暫的相續相在,不能說它無,但也不能說它有,因為這個幻相沒有自性。我們明瞭事實真相,決定不會造業,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可以現前,看破、放下、自在、隨緣也能得到這個受用。學佛,把事實真相搞清楚,心就安了,心安之後妄念自然就少,清淨心就浮現起來,身體自然就健康,許多毛病也就都能夠恢復正常。都是念頭在做主宰,所以人不能沒有善念、淨念。道理明白了,首先我們得的利益,身心健康,百病不生。
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末法眾生,淨土法門不可思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他是佛中之王,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更善的。念頭才起,不管是善念、惡念,立刻轉為阿彌陀佛,心中只有阿彌陀佛,這一生決定成佛。阿彌陀佛是誰?是自己,自性彌陀。西方極樂世界從哪來的?都是自己心變現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不是別人。我們將來到極樂世界,人人都是阿彌陀佛,同一個自性,阿彌陀佛是圓滿性德的名號。我們現前這個世界怎麼來的?還是自性變現的,極樂世界也是自性變現的,有什麼不一樣?我們這個自性變現裡面摻雜許多惡業,妄想分別執著全部都有,而且執著是非常嚴重,就變成我們現在的樣子。明白這些道理,世間所有一切災難是可以轉變的,病痛的身體可以轉變為健康。意念主宰一切,這是佛經上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從哪裡轉變起?從自己的念頭轉起,不在外面,所以佛法稱為內學,經典稱為內典,它從內到外,不是從外到內。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把惡念轉變成善念,把邪念轉變成正念,把染念轉變成淨念,這是真正在修行,真正在做功夫。如果真的把一切念頭都轉成阿彌陀佛,這一念能讓我們凡夫這一生決定往生成佛!
攝心除妄 十記數念法
《無量壽經起信論》云:須知持名一法,最為簡要。行者初發心時,貴有定課。每日或千聲,或萬聲,或十萬聲。從少至多,由散入定。隨其念力,俱可往生。
「持名一法,最為簡要」,持是保持,不能間斷,名是阿彌陀佛名號,念阿彌陀佛這個方法最為簡要,最簡單、最容易、最穩當、最可靠,而且成就最高,不可思議!
「行者初發心時,貴有定課」,行者是念佛人,一般人都是中下根性,不是上根利智,中下根性最重要的是老實,所以要定課,每天定一千聲,或者一萬聲,或者十萬聲,最好是「從少至多,由散入定」。開始不要定太多,每天早課念一部《無量壽經》或《阿彌陀經》,念一千聲佛號,晚課亦如是。貴在堅持,天天不斷。念二、三年,功夫得力了,再增加念佛的數量,絕不好高騖遠。除定課外,還有散課。散課就是想起來就念,無論在何時何處,皆宜念佛。有人的地方,自己心中默念,不要出聲,就不干擾他人。
攝心很難,攝心是真正的功夫。印光大師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他教我們的方法就是現代人可行的方法。他教導我們「十念記數法」,念四字、六字聖號皆行,念得清楚。四字「阿、彌、陀、佛」,一個字一個字念,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心中記得清楚。十念記數法不用念珠,用念珠會分心、分神,心力很難集中。完全用心記,只記十個數,從第一句到第十句,很清楚的知道這一句是十句裡的第幾句。十句念完了,再從一到十、一到十……就這樣念下去,容易攝心,雜念不起。若起雜念,你就記不清楚,記不清楚就不算,要再從一念起,一定要記得清清楚楚才算數。
初學十句真難,念到六、七句就亂了。印祖告訴我們,可以分為兩段,第一段是第一到第五,第二段是第六到第十,要這樣記法。也可以用「三三四」的分法,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這樣記才能攝心。
胡小林居士用這個方法,念了四個月,很有受用!他說以前念佛的雜念太多,這四個月訓練之後,雜念少了,歡喜無量,念幾個小時不知道疲倦,念三、四個小時好像幾分鐘一樣,有這種感覺。
念佛能消一切罪業,無量劫以來的罪業,只要你真正會念佛就能消除。用印光大師的方法消得最快,最有效果,自己能感受到。為什麼?念佛的時候沒有雜念,就是消業障;還有雜念,這是業障沒消除,讓你警覺到自己有業障。所以「淨念相繼」,第一是不懷疑,第二是沒有妄念夾雜在其中。要念到一個妄念都沒有,心地很清淨,念佛就真有功夫,這就是消罪業的相。
日常生活當中,這個功夫要時時刻刻提得起,你遇到稱心如意的事情,生歡喜心、生貪戀心,那也是煩惱,要馬上念佛把它伏住;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生怨恨、生悶氣時,也要把念佛功夫提起來,氣就消掉了,怨恨就化解了。這就是古人所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不怕,佛號提起來就是覺,佛號忘掉就迷了。迷了,你就隨順煩惱,就很苦了;覺了,不隨順煩惱,馬上把煩惱降伏住,這叫功夫,這叫會念,這叫真念佛。因此,真念佛不在乎一天念多少聲,印祖這個伏煩惱的念佛方法,非常有效果!
真念佛人必定往生極樂世界
《無量壽經》云:「國中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
極樂世界之美、極樂世界之善,說之不盡。世尊在「淨土三經」中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描述,僅以眾生心識所能解者,舉其大概,令十方眾生,起欣羨之心。
一、國無惡道。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即餓鬼、畜生、地獄)。慳貪是餓鬼的因,瞋恚是地獄的因,愚痴是畜生的因。極樂眾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一切變化所作,自然具足,不會生貪心,無貪。極樂世界,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彼此尊重,和睦愛護,沒有絲毫不開心的,無瞋。生到極樂世界,不離見佛,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聖賢僧,見佛聞法無間斷,心開意解,智慧明達,沒有迷惑顛倒,無痴。在西方極樂世界,無貪瞋痴的惡因,所以無三惡道。
二、黃金為地。極樂世界大眾住的房子是七寶宮殿。七代表圓滿,極樂世界有無量無邊的珍寶,至純至淨,放光遍照,寶香普薰。大地是琉璃地,路上鋪的是黃金,黃金鋪地,寬廣平正,光明透亮。地面上有七寶行樹,在行樹之間,就能見到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寶樹空間沒有放大,十方剎土沒有縮小,這種境界居然在眼前,不可思議!
三、蓮華化生。十方世界眾生發一個願心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七寶蓮池中就長出一朵蓮花,蓮花上還有自己的名字。念佛的功夫愈深,蓮花就愈大,有一由旬、十由旬、百由旬、千由旬,可見大小不同,光色不一。我們想要自己的蓮花很大、很殊勝,要真幹才行!我們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拿著這朵蓮花來接引,蓮花不是阿彌陀佛種的,是我們自己的淨業變現出來的。七寶蓮池、八功德水,整個極樂世界都是阿彌陀佛提供給我們的修學環境。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徹底覺悟的人,應當一切放下,認真念佛。
生到極樂世界,從蓮花中化生,與極樂世界所有人一樣,都是阿彌陀佛金剛不壞身,相貌莊嚴,壽命無量,神通德能幾乎與阿彌陀佛相同。那裡氣候宜人,一切生活所需隨心所欲,隨自己的心願。天樂鳴空,有美麗的寶花紛紛落向地面,處處散發著奇妙的芳香。那裡沒有煩惱,沒有病苦,沒有不善的人事物,快樂無比。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們的老師,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等大菩薩是我們的學長。一到極樂世界,就能親近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每一尊佛給你說一句法,就能聽到無量無邊的妙法;諸佛說法,決定契機。所以,到極樂世界開智慧快,恢復自己的德能相好,一生成就圓滿佛果,沒有任何一個佛國土能與極樂世界相比。極樂世界是集十方一切世界美好之大成,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異口同聲讚歎阿彌陀佛,讚歎極樂世界,讚歎十方每個念佛往生的人,我們為何不念佛求往生呢?
四、空中莊嚴。風吹寶樹,花瓣會飄下來,空中雨花,這是空中的莊嚴。花落在地面上,自然拼成圖案,自然形成花毯,柔軟光潔。極樂世界的珍寶是柔軟的,可以變得像紗一樣很薄很薄,「眾寶妙衣」,穿在身上。「如兜羅綿,足履其上,沒深四指」,你踩在花毯上面,它會陷下去,腳抬起來,又恢復了。時間過了,自然消失,又落新花,極樂世界是六時雨花。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晝夜,沒有年月日,人人無量壽,不衰不老。
五、超逾十方。極樂世界沒有眾苦、諸難,地理環境實在太美好了,真是經上所說的「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為什麼超過十方諸佛的世界?十方諸佛世界是佛的願力與眾生善、惡、無記業所變現出來的。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願力,與往生者的功德願力所成就的,是淨業所感。因不相同,果報就不一樣,所以超過十方一切諸佛剎土。
我們居住的娑婆世界,充滿了苦難,只有苦沒有樂,所有一切樂是壞苦,苦偶爾中斷了就覺得很樂。其實那不是樂,是苦暫停,你就感覺到樂,這是迷惑顛倒,沒有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佛在經上形容死之苦,神識離開身體的痛苦,猶如生龜脫殼一樣,所以臨命終時非常痛苦。但是念佛往生的人不死,他是活著看到阿彌陀佛來了,歡歡喜喜跟阿彌陀佛去了,身體不要了。生老病死是內苦,上至帝王,下至乞丐,人人都逃不了。
西方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無苦就是樂,這是極樂世界緣特別殊勝。那裡沒有三途六道,日常生活就是講經說法,研究討論,到十方世界上供諸佛,下化眾生,沒有其他的事情。永離眾苦,心清淨到極處,受用與阿彌陀佛沒有兩樣。
總結:我們知道了極樂世界的殊勝,應當深信發願,依教修行,我們這個身體就是在這個娑婆世界六道輪迴裡面的最後身,來生不再輪迴,真正超越六道十法界了。因此,要將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視作第一大事,世間其他事都不值得一提。我們無量劫以來,這一生終於遇到淨土法門,若不認真把握就空過了。這一生空過,將來再遇到這個機緣,不知道要等到哪一劫,真正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什麼念頭都要放下,只把握這一句阿彌陀佛,往生到極樂世界你就恢復了本能,你生生世世的家親眷屬、冤親債主,一切有緣眾生,你就有能力真正幫到他們了。如果不能把握今生這個機緣,在六道裡永遠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彼此都痛苦萬端。為什麼不把握寶貴的光陰好好念佛?把所有的妄念全部念掉,就是真念佛。淨土法門對我們的工作、生活沒有妨礙,行住坐臥都可以念;閒時可念,工作時也可以念,在一切修行法門裡,確實沒有任何一個法門如此方便。
我們過去世沒有聞到佛法,傷害了無量無邊的眾生,今生慶幸聞到淨土法門,要把所修學的功德全都迴向冤親債主,希望我們念佛,他們不要來擾亂,我們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先度他們。同時也勸他們與我們一起共同發菩提心,放下瞋恨,放下冤冤相報的念頭,一起真誠的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永遠脫離六道輪迴的痛苦,共證無上菩提。
如何念佛
念不是口念。「念」字,上面是今,下面是心,「今心」就是現在的心,現在心裡有佛,稱為念佛。口裡念佛,心裡沒有佛,不是念佛。
何謂念佛?佛所說的道理、佛所說的教誨、佛所說的境界,我現在心上真有,「念茲在茲」,稱為念佛。如是念佛,才真的會成佛。佛經上說「一切唯心造」,我們心裡有佛的教誨、有佛的境界,是心裡真正有佛,當然會作佛。念佛要這樣念。
佛號是從什麼地方生起?是從深信發願心,口念出來,耳朵聽進去,心裡佛號清清楚楚,就能攝心,幫助我們斷妄想,伏煩惱,能得定。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句佛號要念得清楚,字字分明,就是定慧等持,定慧等學,是無上的法門。
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心裡想什麼就會現什麼境界。由此可知,我們心裡想佛,佛就現前,《楞嚴經》上說得好,「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就是念佛成佛的原理。
不斷煩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稱為「帶業往生」。帶的是舊業,不是新業;帶的是過去的業,不能帶現行的業,這樣才能往生。「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
至心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要緊的在「至心」,至心就是誠心。心地清淨,一個妄念都沒有,這種清淨心、至誠心念一聲佛號,能消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佛的心、佛的行都在經典上,所以了解經典的意思,依照佛的教導去做,這是學佛。
念佛第一個目標就要念到心清淨,一天到晚,心裡的佛號不斷,「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真把這九個字做到,這就是功夫成片,決定往生。
好學生得明師真傳
我二十二歲到台灣,在台灣遇到三位好老師,真是可遇不可求。老師為什麼肯教我?我有什麼長處被老師看中?我那時候的生活狀況非常貧苦,對老師沒有一分錢的供養,我也不是上根利智,實在講一無所長,是什麼原因能得三位老師的特別照顧、特别愛護?我能做到的就是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老師所看中的就是我做學生的這種真誠的態度,非常聽話,就這麼一點好處,所以得到老師器重,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第二個條件,我很幸運沒有被染污,是一張白紙。
一位好老師、真善知識,在一生教學當中,學生絕對不止一個、二個,有徒眾多到成千成萬的,可是這千萬學生當中,有幾個真正得利益?屈指可數,也可能一個都沒有。這才能體會到「可遇不可求」這句話的深意。真正善知識與真正好學生,從什麼地方看?從師生授受的態度當中可以見到。做老師的以真誠心傳授,和盤托出,絕無吝法;做學生的百分之百的順從老師,和盤接受,絕無挑選、絕無懷疑。這樣的老師、學生去哪裡找?所以說非常非常難得!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傳揚禪宗法門,為什麼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就是沒有遇到真正的法器、真正的好學生可以傳他的法,只有面壁入定,等傳法的人。等了很多年,才有慧可向他求法,心地虔誠,對老師很恭敬。所以傳人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尊師重道。你對老師不尊重,對所學的法不尊重,即使佛菩薩來教你都沒用處,你無法接受。絕對不是老師希望你要尊重他,正如印光大師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老師不會捨棄學生,是你的誠敬心決定你自己得到多少真實利益。
我二十五、六歲的時候,對哲學有很濃厚的興趣,有強烈的學習願望,我寫了封信寄給方東美老師,希望到學校旁聽。方老師看了之後,回信給我,約我到他家裡見面。面談之後,老師問我:「有沒有讀過哲學的書?」我說:「沒有讀過。」「有沒有聽過學者們的講演?」「沒聽過。」我什麼都不知道,我只是想學,什麼也沒接觸過,一張白紙。「你寫的文章,台灣大學的學生寫不出來。」所以他懷疑我的學歷。我說:「我雖然沒有機會上學,可我從來沒有離開書本,無日不讀書。」老師說:「現在學校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你要到學校去旁聽,會大失所望。」我聽後涼水澆頭,表情很沮喪。老師停了幾分鐘後告訴我:「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裡來,我給你上兩個鐘點課。」所以我的課是在他家客廳的小圓桌上的,學生就我一個,我跟他學哲學是這樣學出來的。
直到我學佛以後,對老師的苦心,才恍然大悟。一個老師一生沒有別的,就是希望遇到一個好學生能傳他的道,中國人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老師的後人就是傳法的人,傳人可遇不可求。我好學又熱心,又是一張白紙,老師看中我這點,把我看作寶貝,特別撥出時間來教我。因為到學校旁聽,一定接觸很多同學、老師、教授,很多的邪知邪見,頭腦受染污了,那就沒法子教。老師是為了保護我的清淨心,才把我叫到家裡,一對一教學,只許可接受一家之言,跟定一個老師,這就是中國古時候講的「師承」。我的三位老師都是用這種古老的方法教我,唯有這種教法才能成功。
哲學課程最後的一個單元講到「佛經哲學」,方老師告訴我: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兩句話打動了我的心,我被這兩句話引到佛門裡來。我以前瞧不起佛教,認為佛教是迷信,聽方老師這麼一介紹,才知道佛教裡真正有好東西,人生最高的享受當然要求,才去找佛經來看。
我接觸佛法大概一個月,就認識了一位滿清時代的蒙古親王,他是佛教徒,聽說我看佛經,就來看我。他問我:「你學佛了?」我說:「剛開始。」「學佛有沒有困難?」「困難很多。」他說:「需不需要老師指導?」我說:「找誰?」他說:「我認識章嘉大師,他是藏傳密宗的法師。」達賴、班禪、章嘉、哲布尊丹巴,他們四個人是師兄弟,都是宗喀巴大師的徒弟。這四個人教化四方,達賴是前藏,班禪是後藏,章嘉是內蒙,哲布尊丹巴是外蒙,他們都是清朝的國師。所以我很幸運,親近到章嘉大師。
我第一次見章嘉大師,就向他請教:「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佛法好,從什麼地方契入?」他老人家教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又向他請教:「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布施!」放得下就是布施,看得破就是般若智慧。如何開智慧?必須放下,智慧才開。智慧開了,你就真正肯放下了,這是相輔相成的。愈肯放下,智慧愈增長;智慧愈增長,放下愈徹底。章嘉大師是真正的大善知識,對我非常愛護,我看經書有疑問都去請教他。他跟我約定一個星期一次,一次兩個小時,在他的小客廳裡,一對一的教學,真正難得!章嘉大師那時候攝受我,實在講非常的慈祥。如果我偷懶,這個星期不想去,隔天他老人家就打電話來了,你怎麼沒有來?是不是身體不舒服?很關心。這樣關心,我不能不去。我跟他學習三年,佛學的根基是章嘉大師給我奠定的。我學哲學跟一個老師,佛法也是一個老師。
章嘉大師圓寂一年以後,我辭掉職務到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他老人家已經七十多歲。我跟李炳老十年,章嘉大師教我三年,接受佛學教育總共是十三年。我學佛有兩位老師,哲學是一位老師,所以我學東西很單純,這樣的情形非常少,很難遇到。我遇到這三位老師是感應,少一位我都不能成就。我跟方先生學哲學,他把佛法介紹給我,化解了我多年對佛法的誤會,並生起尊重、敬仰的心。章嘉大師奠定了我的佛學基礎,以此基礎,我親近李老師,才真正得到他的教誨。如果沒有前面這兩位老師給我奠定基礎,李老師所講的,我還未必服他!由於對老師的敬佩,老師說的,我會認真的思考。
李炳南老居士通儒、通佛,他在台中一住就是三十八年,一直到圓寂。他一生就是一個道場,也是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這說明師資之道是很不容易。當年我到台中跟李老師學佛,參加李老師的經學班,拜他作老師,他提出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只准聽他講經說法,除他之外,任何人講經說法都不能聽;第二個條件,我所看的書,一定要經過他同意,他不同意的不准看;第三個條件,我從前所學的一律作廢,他不承認,要從頭學起。這三個條件,好像老師專制跋扈不講理,到以後才知道老師用心良苦,這有很深的道理,是老師對學生負責任。如果你多聽多看,心就亂了,他就沒辦法指導你。這是到後來,我對於佛法深入之後才懂得,這就是古時候所謂的師承。
佛門講「五年學戒」,五年學戒就是遵循老師的教誡、指導原則,五年要跟一個老師學。為什麼?你對於世出世間法認識不清楚,沒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一定要依靠老師。五年之後,你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了,就可以出師,可以參學,什麼都可以聽、可以看、可以接觸。這是中國自古以來代代相傳的師承。我接受了李老師的三個條件,三個月之後,就有了效果,心清淨,妄念少了;心清淨,智慧就長。以前聽不懂的,現在能聽得懂,所以我很歡喜接受這個條件。五年滿了,我向老師報告,我說:「老師,這個方法我很有受用,我自動再延長五年。」他笑笑!
這是尊師重道,尊師是重道,對師長輕慢,你學不到東西。不是師長要我們尊敬,孝敬是性德,不孝不敬是迷惑顛倒。我們今天要開發性德,明心見性,用什麼方法?孝敬。所以把孝親之心,擴大到能孝順一切眾生;敬仰師長的心,擴大到敬仰一切眾生,從分別一直修到無分別,我孝親尊師是有分別的,擴大之後就沒有分別,沒有分別就是性德透露,明心見性。這是要下功夫、認真去做的,從本身做起,再影響自己的親朋好友。
我遵守李老師這三條約法十年,這是根柢。十年後,我才離開李老師。古來大德修學,往往跟一位老師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是很平常的,為什麼那麼久?沒有獲得這個辨別是非、邪正、真假的能力。獲得這個能力,老師一定勸他離開,可以到外面去參學,成就圓滿的智慧。即使遇到邪師說法,你也得利益,絕不會受其害。老師教學的苦心在此地。我們在《高僧傳》裡看到,有很多人十年、二十年,甚至於一生感老師的恩德,不離開老師。老師過世以後,才到外面教化一方,傳老師之道。所以直到今天,我對於老師的尊重、敬仰絲毫未減,老師的教誨百分之百依從,不敢違背。我們的講堂懸掛著老師的照片,攝影棚也懸掛著老師的照片,老師時時在我的面前,我沒有離開老師一步,這是尊師重道,這是教育!教人念念不忘老師的恩德,要報老師的恩。
兒女背叛父母,這是忤逆不道;學生背叛老師,這是背師叛道,其果報在阿鼻地獄。但是現在人不怕阿鼻地獄,阿鼻地獄嚇不了他。不過古德說得好,到臨終時,地獄相現前時,後悔莫及。人如果不孝父母,背師叛道,在社會上,正人君子不會跟你交朋友。為什麼?人家知道你不是善人,你會背叛父母、老師,我跟你做朋友,你將來一定背叛我,出賣朋友。所以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對你敬而遠之。
我們在圖文巴的小道場,只有三個堂口,其中有一個「韓鍈堂」,紀念韓館長;最大的一個堂口是「嘉南堂」,嘉是章嘉大師,南是李炳南老師。新建的一棟建築物,有十間教室,取名為「東源堂」,東是方東美先生,源是李木源居士。我們念念不忘老師、護法之恩,這是道義,這全都是教學,讓社會大眾,特別是讓年輕人知道孝親尊師,對於曾經幫助我們的人永遠感恩,我們應當這麼做法。我們所作所為是知恩報恩,對一切人我們講道義、重道義、行道義。我們自行就是教他,教他就是自行。
善知識,真的是可遇不可求,想求好老師,到哪裡去求?求不到,總是過去生中有善根才會跟老師遇到。老師遇到好學生如獲至寶,為什麼?老師都希望把自己的道傳下去。就像世間人,為什麼人要生兒女?希望代代相傳,不至於到自己這一生斷絕了祭祀,這是人間很大的遺憾。做老師的,道要是傳不下去,遺憾更大。佛法從釋迦牟尼佛代代相傳到我這裡,後面沒有繼承人,自己難過,真的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歷代承傳的祖師大德。所以遇到一個好學生,那真正是寶貝,就像家裡得了獨生子一樣,寶貴得不得了!
阅读 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法华之音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

GMT+8, 2024-5-3 19:58 , Processed in 0.13877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