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之音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510|回复: 0

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 00: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林麟斋院 于 2014-2-14 11:56 编辑

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
根据林老师分享记录整理


区别一,

        中华文化的基础是“孝悌

        西方文化的基础是“平等”



    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幸存一个?
    西方也有圣人,为什么没有幸存国?
    大家都知道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只剩下中国。
    为什么?是不是我们的祖先抽签得到,所以保留,其他没抽到所以都消失呢?不是的。
    那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是我们的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具有高智慧的中华文化,才使得我们的民族虽然几经磨难仍然能够延续几千年而不溃败。
    说到这里,有人不服气:为什么?他说:中华文化的核心在仁慈,孔夫子的思想以"仁"为中心。大乘佛法的核心是慈悲,讲的是一个东西。
    西方的耶稣教也好,基督教也好,天主教也好,同样强调博爱,我们的文化也包含“博爱”,《弟子规》的“泛爱众”就是博爱!所有圣贤人立教给我们的教诲,最重要的都是“仁慈博爱”,这是圣贤学说的核心,唯有从这个出发点建立人的思想,才能够让人与人当中有好日子过。
     我们来看一下,仁慈也好,慈悲也好,博爱也好,要从什么根本下手?
    论语里面有句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孔子认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本]是什么呢?是【孝悌】。“孝悌”是仁之本。这个[本]的意义,就是作[基础]的意思。好比建房子根基没有扎好,房子建得很高,稍微地震一来全倒!如果是现实中的道德修养,则必须以孝悌作[根源],百善孝为先。
    孔夫子说,仁慈的心的根本在哪?德行的根本在哪?"孝道",这个就是中国文化东方思维,讲得清楚。西方文化里面,孝道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即使他们有很好的宗教,但是因为文化的底蕴不足,所以物质一来,或者我们说的功利主义一来,圣贤的教诲没有根,一下子晃一下,整个社会风气在几十年当中就瞬间恶化了。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根本区别点是:
    中华文化的根本是:“孝悌
    西方文化的根本是:“平等”
    中华文化讲五伦关系,【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如:父子有情是,父慈子孝,如果讲平等,谁孝顺谁?
    下面我一起来看看我们的祖先朝代是如何“延年益寿”的
    周朝延续八百五十六年,原因何在?中华文化——根就在“孝和悌”
    看他们的的德行:
    第一,孝,在周朝,孝悌的概念就有了相当扎实的基础。周文王对他的父亲非常孝顺,确实做到“晨则省,昏则定”。每天早上、中午和晚上,他都一定三次前去问候他的父亲,看看父亲睡得好不好?吃得好不好?假如父亲的胃口不太好,他知道了之后,内心就会很着急。等父亲的身体稍微舒适,吃得比较正常时,他才觉得宽慰。
    所以周武王侍奉周文王也非常地孝顺。有一次周文王生病了,周武王服侍在侧十二天,没有宽衣解带,帽子都没有摘下来。儿子模仿父亲做的,教育的本质是上所施下所效,现在叫以身作则是的由于周武王这份孝心,周文王的病很快就好转了, 周朝就是以“悌”治天下。
    第二,悌,兄弟让贤和辅佐:
     
1.jpg

    周文王的父亲是王季,王季有两位兄长,一位是泰伯,一位是仲雍。他们三兄弟都是太王的儿子,当太王他看到老三王季的儿子周文王出生的时候,非常欢喜,觉得这个孙子是圣主之相。而文王的大伯、二伯(就是泰伯跟仲雍)看到父亲如此疼爱孙子,两个人就相约,以父亲生病的名义上山采药。这样一上山,就再也没有回来,把天下让给了他的弟弟王季,进而传位给周文王。
    这里是让贤,也是孝顺呀我们讲【三孝养】,其中一个是孝养父母之志为了实现长辈的志向。周文王的泰伯和仲雍这种作法是尽到了孝心,因为他要让父亲放心做事,不希望父亲因为他们两兄弟而有所顾忌,而没有传位给他的弟弟王季。 所以,这一让成全了父亲的心意。这一让,也成全了兄弟的情义,连天下都可以让,还有什么事可以令兄弟不和?就是因为弟子规说的,首孝悌呀
    因为让出了王位,可以让周文王领导全国人民,所以是尽孝、尽悌、又尽忠。上施下效,周朝人民就以这些圣贤人为榜样,所以朝代绵延八百多年。
在周朝,因为人人都懂得礼让,所以成就了国家非常良好的风气,国运强盛久久不衰。
   周武王去世之后,周成王年纪还小,由周公辅政,辅佐周成王治理天下。周公不等周成王有什么想法,自己就放下权位,来到了他治理的鲁国。周公确实念念为君主,为他的侄子着想,不希望他难为做人。周公为了避嫌主动放权离开
    后来成王出外的时候,看到天空有异象,大白天还打雷。古代人都了解“依报随着正报转”的道理,成王就开始反省,我是不是有哪些做法不顺天道?他就到了太庙前反省,刚好发现周公为兄长祈求延寿的祷告文。周成王一看完非常感动,也非常惭愧。他的叔叔这样辅佐他,又为了祈求他的父亲延寿所以,周成王带着文武百官亲自去将周公迎请回来,让周公能完成制礼作乐之盛举。


区别二,

中华文化理论核心:“仁爱”

西方文化理论核心:“博爱


    “仁爱”立足点在于人,大家看仁爱的“仁”字,从字面上看,就是围绕“人”而设立的。在仁学中的“人”,从来就不是单数的个体存在。是二个以上的仁。(《仁学》是谭嗣sì著作)
    而“博爱”则没有立足点,空谈爱心;“仁爱”是实实在在的,从“孝悌”到热爱民族;“博爱”则没有立足的根,具有迷惑性。
    如果他们不爱自己的民族,还能真心去爱其他民族吗?他们对自己的父母不孝敬,还能真心去敬重别人的父母吗?他们对自己的子女不爱护,还能真心去爱护别人的子女吗?他们不关系自己的亲人,还能真心去关系朋友吗?
    他们对狗与猫特别关爱,关爱的程度超过了自己的亲人!
    所以,如果不讲“仁爱”却讲“博爱”,根基不牢。什么博爱?他们一手拿着橄榄枝,一手拿着枪炮。
    所以四大文明古国只剩中国,其他两国断层,还一个(巴比伦)自今没恢复。
    所以我们中华民族的圣人不用博爱而用“仁爱”,用“泛爱众”。
    中华文化之所以用仁爱用泛爱众,不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对于与人类共同升华在同一个天地下的万物,也特别强调要有爱心的。所以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西方文化基因:以物为本以斗为贵,其核心价值观是竞争—斗争—战争—灭亡;
    中国文化基因: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其核心价值观是人爱—友爱—互助—大同。
    事实证明,用西方文化不能解决问题。那么谁的文化能解决问题呢?
    七十年代有一位影响世界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叫汤恩比教授,他提到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两种思想可以解决:一是"孔孟学说",二是"大乘佛法"。孔孟之道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弟子规》和《三字经》等。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强,学好中华文化就把“大乘佛法”也学了。
    八十年代,即一九八八年,七十五个诺贝尔得奖主在巴黎召开联合会议,发表了一个联合宣言。宣言里面说到,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要生存的话,必须重新回到两千多年前,汲取孔老夫子的智慧。这些世界各个领域的佼佼者,诺贝尔得奖主,他们都异口同声提出来,希望二十一世纪的人想过好日子,要赶快汲取中国真正圣人的智慧。

3_副本.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法华之音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

GMT+8, 2024-5-16 16:15 , Processed in 0.12814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