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之音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199|回复: 2

李宗霖老师在弟子规苑课堂讲:修身与戒定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22 19: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修身与戒定慧

来源:弟子规苑课堂(YY51198893频道) 讲师: 李宗霖老师




《修身与戒定慧》

讲授:李宗霖老师      记录整理:谢书和老师




      相信大家学习传统文化都有一段时间,尤其《弟子规》。学习国学要弄清楚的关键的几个概念。第一个概念就是我们的人生到底在追求什么?也就是过去我们曾经接触国学或者佛学,经常参的一个禅,就是几句话,人一生要研究的几个问题,第一个是我是谁?我现在在哪里?我要去哪里?为什么要去那里、最后是怎么去?这几个一连串问题其实是人生在追寻上要得到什么或者是达到什么,永远的一个话题,今天来讲《修身与戒、定、慧》修身为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修身,修身的核心内容到底是什么?这就要让我们先了解,我们的人生在追求什么,我在很多次的课程当中,几乎每一次的地面课程都要问很多人,你的人生在追求什么?得到的答案其实很少,很多人都说不清楚,自己的人生在追求什么,其实这是个大问题,人们都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那怎么走,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为什么会是这种局面呢?也就是绝大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在追求什么?这个原因出在哪里?出在我们现在社会、出在社会的教育、以及人生教育出了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真正的导向没有了,所以以至于造成我们没有生活方向、没有生命的方向,那么人生到底在追求什么呢?根据我们多年的探讨和研究,以及国学、佛经给我们的启示和答案,其实只有一个核心人生在追求的是那种幸福和快乐,什么样的幸福和快乐呢?应该是永恒的幸福和快乐这才是人生的追求,永恒的幸福和快乐从那开始?这我需要讲一个故事,当然这是来至于佛家的故事。就是释迦摩尼佛,当时释迦摩尼佛他是释迦摩族的一个王子,也就是他要继承王位,在他当王子的时候,他就有过很多思考,他看见很多现象,比如说人会老、人会病、人会死、人会有痛苦,这种各种现象,他就想那么人怎么能够避开这些痛苦,找到那种永恒,那种永恒的快乐呢?于是他就有了出家修行的想法,因为做王子或者是做皇帝,都让他得不到这个答案,所以他愿意放下自己外在所拥有的一切,去探讨这个真理。于是去修行,那么修行他修过很多、用过很多方法,当时在印度修行非常盛行,那么会有很多种方法,他体验了也有很多种方法,都没得到答案,尤其是他修了很长时间的苦行,不用吃饭,然后也不用睡觉,在那里修苦行,后来发现也是没法体验到这种真理,得到真实的答案。所以他就放弃,放下所有的一切在菩提树下**,这有个前提当所有他采用的方法都不奏效的时候,他选择放下,他的人生在这个历程中他放下了很多,他放下了王子的职位、放下未来做皇帝的这种身份、放下了所有的荣华富贵。在修行的过程中他体验过很多种方法,他又一次选择了放下,完全放下,于是在菩提树下**七七四十九天,然后大彻大悟,悟到永恒幸福快乐,这种永恒的幸福和快乐的真谛,于是开始告诉人们这些真理,那么这些真理它是从那开始的呢?他发现人要了解这一切有一个过程,于是他开始初***,便有了四圣谛,也就是四真道行。四圣谛是什么呢?讲的是苦、集、灭、道四个字。
    苦讲的是什么?苦讲的就是我们现在的状态,人生活过程中的一切状态;生老病死、爱恨别离等等的这些苦的现象、苦的体验,况且告诉我们这些苦它是无法逃避,这种苦是具有强迫性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子呢?我们为什么会生活这些苦当中无法脱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就是集,集就是由于我们错误的想法,错误的说法,错误的做法给我们造成具有强迫性的一种苦。那么这个‘集’它是具有感召性的。也就是说这一切的苦难都来至于我们自己的感召。并不是别人或者是环境或者是其他原因带给我们的,加给我们的。这是关于‘集’的含义。
     那么‘灭’呢?‘念’就是佛陀告诉我们,要熄灭我们这种错误的想法,错误的做法以及错误的说法。把我们,让我们的这种妄想达到熄灭。
     然后是‘道’。‘道’是什么呢?‘道’是方法,告诉我们一系列方法,成就的方法。当然前面讲的这个‘灭’,它是具有可正性的。也就是说你能不能放下那些妄想,你可正的,放下一切妄想让心达到寂灭可以正的一些体验。什么样的体验呢?就是幸福和快乐的体验,
     那么‘道’就是一些方法,让我们通过一些修持、通过一些有次第的修行可以让我们正的、达到一个圆满境界。这‘道’是可修性的。既然是可修性的,我们所说的这个‘道’,可修性其实就是我们《四书五经》大学里讲的‘修身’,‘修身’《大学》里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在‘修身’,那么‘修身’从哪做起?‘修身’先要‘成其意’,‘成其意’先要‘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要置之,置之才能格物,它是这样的一个顺序。格物在哪里,格物就是放下妄想,对一切有形、有相的一种执着、贪执。那么我们才能明白事物的真相,这叫置之。我们知道了事物的真相,知道了事物的真相然后我们的心才会正。我们的念头、我们的语言、我们的行为才会正。那么心正了,我们的意才会诚,那么我们的意诚了我们的身才可以得以修。
修身修得是哪里,修的是我们的意识、,修的是我们的语言,修的是我们的行为;这是修身。那么意识、语言、行为在佛家讲身、口、意。身指的是行为,口指的是语言,意指的是意识。这是修身,修身的重点是断恶修善,断恶修善是修正自己身体、语言、行为、意识所有不正确的想法、说法和做法。把不正确的恶断掉,然后行正确的,那什么是不正确的呢?不正确的就是你的身、口、意全都是为自己想、为自己说、为自己做的为不正确的。如果是为别人、为大众、为天下众生所想、所说、所做,才是正确的,这是修身的重点。佛陀所讲的“苦、集、灭、道”这个方法。简单地讲就是“戒定慧”三学。“戒定慧”三学就是《大学》讲的修身,
     我们现在来看戒,‘戒’是什么?‘戒’就是断恶修善,让自己的想法、说法、做法符合自然规律。那么要搞清楚这个概念,我们先要知道国学传统文化,就是这儒释道的精神。它在讲什么,它在传导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其实我们在前面的几讲都已经讲过,只有两个字:一个是‘道’,一个是‘德’。‘道’是什么?‘道’是宇宙自然运行的法则。宇宙自然万物运行的法则称之为‘道’,这个‘道’是永恒的,这种法则是亘古不变的。它是有规律可循的,不会因为人的某种想法而改变,称之为‘道’。‘德’呢?就是针对人而言,我们要认识宇宙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并且遵循这种规律称之为‘德’,那么戒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守德,让我们自己的想法、说法、做法符合自然规律。称之为‘戒’,
那么‘戒’的内容又是什么?在佛家讲的‘戒’的内容是“五戒十善”,
那么在儒学里讲的戒’是什么?儒学里讲的内容就是“弟子规”。
佛家讲“五戒十善”‘五戒’是哪五戒?五戒指的是:
    第一是不杀;
    第二是不盗(偷盗)
    第三是不妄语;
    第四是不邪淫;
    第五是不饮酒。
    这五戒里边守五戒意味着做十善。那么佛家的五戒相当于儒家的弟子规,弟子规有五戒的所有内容。
   “五戒十善”‘十善’指的是我们的行为,身有三种杀盗淫;第一是杀盗淫,
    口有四种两舌、恶口、
    妄语还有绮语;
    意识有三种就是嫉妒、嗔恚和愚痴。
    只要我们做到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语还有不绮语;不嫉妒、不嗔恚和不愚痴就做到十善。这是“五戒 十善”的内容,
    所有的修学真正的修学。入手点就在戒,没有戒就没有定,戒定慧三学它是有次第的。是由戒入定,然后由定生慧,我们先搞清楚的戒内容。
    为什么我们现在学习传统文化都让大家从弟子规开始落实?因为弟子规就是戒律,如果不学习弟子规,落实弟子规。我们学习再多的经典,都是漂浮在空中的,都是无法落实在生活当中的。无法和自己的生活相结合,
    只要我们学习落实弟子规,我们会在这种戒律当中,体验到国学所有的内容都是真实不虚的,都是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那么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到的内容,有戒我们可以入定,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这个‘定’,定在哪里?‘定’我们由戒入手就可以理解我们的‘定’,‘定’就是让我们的心无妄想、无胡思乱想,不会用贪嗔痴慢这些充斥我们的心灵,我们会定位在自己的本位上,自己的本位,什么是自己的本位上?其实每个人天生就有自然角色,就是自己的本位。
     比如说我们每个人一生下来,一出生便有了自己的本位,比如说我生在自己的家里,于是一出生有了父母,我是男孩子,那我就是我父母的儿子。那么做儿子这个角色就是我的本位,同时父母也有了一个角色就是做父亲、做母亲,他们有了自己的本位,那么做好儿子就是我的本位,
    父亲和母亲做好自己的职责就是他们的本位。(23:42/122:42)这就是天然角色,
    那么在儒学里面就是‘五伦关系’,五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朋友有信、长幼有序。这个五伦关系这是我们天然的本位角色,那么定就要定在这本位角色,在家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和睦。
    在工作单位要君臣有义,学会做领导,如果你是领导者的角色,要做一个合格的领导人;如果你是被领导者的角色,你要尽职尽责、敦伦尽分这是你自己的本位要定住,不要胡思乱想,不要在你的本质工作上不好好做,现在人妄想很多,原因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
     在家应该孝顺父母的时候不好好孝顺父母,
    在工作单位上班应该尽职尽责,不知道好好尽职尽责。
不知道领导怎么当,不知道员工怎么当、部属怎么当。
这都是我们经常犯的毛病,还有出来交朋友不懂得言而有信跟人交往
。经常是做不到的偏偏说,到处吹牛、说大话,遇见长辈不懂得礼貌,
在家里结了婚以后,有了夫妻的身份、夫妇的身份,就是做丈夫、做妻子的身份,又不懂的做丈夫、又不懂的做妻子,这个本位不明白,职责也做不到位,这就是没有定力,这就是不懂的定,
为什么不懂的定呢?是因为没有戒,没有学习这些戒律。没有学习自然法则的规律,所以他会把五伦关系认为是不要紧的,认为是无关紧要的,所以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妻子不像妻子,丈夫不像丈夫,朋友不像朋友,领导不像领导,部属不像部属。全都是错位,
当这些关系错位了以后,人就心浮气躁心定不下来。胡思乱想、昏昏沉沉,还怎么产生智慧呢?这根本不可能,还怎么了解宇宙真理、真相呢?你想体验那种真正的幸福与快乐根本没有门,所以修学的次第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从哪里入手,从戒上入手,这三个戒定慧其实也是三位一体的不可能分开的,我们懂得这个规律,要懂得去遵循。要在哪些事项上遵循呢?就是在五伦关系上遵循,这是人生规则人生的自然法则,
不在这里遵循,请问我们学的所有学问、所有知识往哪里落实?古人讲人生的学问在五伦,五伦之外没有学问。也就是五伦关系之外是没有学问,如果你学的那些学问、知识跟五伦没有关系,那说明你学的那些东西根本没有用,
这又告诉我们国学指出的重点,讲的是‘道德’二字。就是宇宙自然规律和认识宇宙自然规律并且遵循宇宙规律的关系,为什么要这么做?‘道德’二字阐释的是这种规律和遵循规律之间的和谐关系。
和谐关系主要对人而言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第二个是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关系;
第三个是人与宇宙万物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我把这称之为三个和谐,称之为三个和谐,也就是说人在修身的过程中要追求这三个和谐。实现道德圆满,要追求这三个和谐。这三个和谐也是三位一体,它不是分开的。
这三个和谐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什么方向呢?让我们学习。从哪入手这种方向,那么学习要从哪入手?就是学什么,先要确定学什么,学对东西我们才不至于走错路,这也是我们学对东西、学对学问,我们才会具备智慧,
所以由定生慧所说的是智慧。智慧是一种体验、一种全身心的对宇宙万物自然的觉知和体验,那么这种智慧,
关于智慧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智慧的最高境界叫做现量境界;什么叫现量境界?什么是现量境界?现量境界就是比如说我喝水,我喝水的这种体验就叫现量境界,我现在正在喝水得这种感觉就叫现量境界,那么大家没有喝水但是看见我喝水,所以大家没有体验到那个水是什么感觉,所以我正在喝的这种体验叫做现量境界,真实的体验。
第二种境界叫比量境界,比量境界就是用一些知识、一些经验可以推理的、可以举一反三的一种境界叫比量境界。比如说很多人研究《易经》,用《易经》可以算命、可以知道一些人的过去,甚至是未来,这是比量境界。
那么智慧最低的层面叫做圣教量境界,什么叫圣教量境界呢?就是没有现量境界也没有比量境界,那就老老实实的跟着圣人、圣贤的教育去学习、去落实,就是圣教量境界。
智慧只有这三种境界,根据这三种境界来检视我们自己,我们现在社会的大众,大家的智慧在什么境界?想想看是不是连圣教境界最低的都没有,也就是说现在的人根本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叫什么就是愚昧,我们学习国学,学习的是圣贤教育,那我们就老老实实的跟着圣贤的教导,老老实实的从戒入手,从戒入定,由定生慧,这样的来做,也就是说我们就可以在践行这种圣教量的智慧境界。因为我们懂得听话照做,
很多人自以为聪明,自以为比别人聪明,却七想八想。其实了我们用这三种智慧境界来验证、来看他是不是有智慧。
现在人再聪明再有智慧,有哪个人能超过孔子、有哪个人能超过老子、有哪个人能超过释迦摩尼。如果不能,如果还不能超过这些圣人,就老老实实的跟着圣人的教诲,去行去做这才算有智慧的人。如果不按照圣贤的教育去行,这纯粹就是愚昧。根本没有出路,也就是说在智慧境界里连最低的智慧境界都没有,谈自己如何如何聪明、如何如何有想法都是没有用的。都是很冤枉的活的很冤枉,
所以圣人的这个智慧告诉了我们有三个和谐去遵循。上次我们讲《论语》的时候,《论语》开篇讲的“学而学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实就在讲这三个和谐,
第一个和谐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关系,讲的是我们要懂得学习,学习学什么很重要,也就是说你学的学问都不能应用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那你学的这些东西就学错了,那我们反思一下学什么东西才可以把它真真实实的应用在人生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呢?什么的学问才这么有价值、这么有用。是现在大学里所学的那些书本上的知识吗?是研究生班里面的知识吗?是博士班里面的知识吗?不是,它应该是我们国学所贯穿的所有这些内容,围绕着五伦关系的所有学问。也就是说我们学的这些学问都是可以落实、都是可以应用的,那么我们生活的真实面在哪里?就是五伦关系。就是跟家里人,父亲、母亲、兄弟姐妹,跟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妻子,跟自己的朋友,跟自己的单位同事、领导、部属,跟自己的长辈、晚辈这些关系。你发现生活不就是天天跟这些关系去打交道吗?跟这些关系打交道要达到什么样的状况呢?应该是和谐的状况。那么这三个和谐是不是在教我们怎样维系这些关系,让它来达到和谐美满的状况,这才是真实的学问。所以“学而学习之不亦悦乎”,学的东西经常应用,你的内心才是喜悦的,如果你学的东西都用不上你是不是白学了。有很多人说我也学了很多东西,可是感觉好像都没用,关键是你学的东西学错了,所以《论语》开篇就讲“学而学习之不亦悦乎”,其实这个核心内容还告诉你,学要学对东西,学错东西就白学了啦。
第二个层面就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你要想达到人与人的这种和谐的状态,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有人说这句话这么简单它有什么深刻涵义?当然作为圣人所讲的这些东西,况且这三句话是《论语》的开篇,开篇就是《论语》的大纲和中心思想,讲了三个和谐。这句话真的那么简单吗?我告诉各位真的不简单,表面看字面意思非常简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我们怎么理解它不简单呢?我们要回到它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这句话。让我们自己回到2000多年没有汽车也没有火车也没有飞机这些交通工具,有个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看你、来拜访你,向你学习,你不开心吗?请问这句话的背后在讲什么?你要问自己这个朋友为什么不远万里来看你、来拜访你,没有火车没有汽车也没有飞机可能要走半年甚至是一年的时间,历经千辛万苦就为了来看你吗?
这背后讲的是因为你有学问、有德行值得他来拜访你,向你请教学习。来找你参学,这才是关键。也就是说你只要能达到有道德、德行高尚、有学问让很多人都慕名而来,都不远万里千辛万苦花半年一年的时间在路上,你想想看你自己的德行,你自己的学问达到这种状况。不就是能够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了吗。这种和谐是什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吸引力法则。也就是说人与人的和谐是用吸引力来的。必须是你德行达到了、学问达到了吸引来的。这是讲人与人和谐关系达到自然的和谐,不是你想求和谐,和谐就来了。
这还有个关键讲得是要想达到人与人的和谐,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己身上来修炼自己,让自己的德行、学问提高起来达到那个水准。自然就和谐了,如果你自己不提高老是想追求那个和谐,说这个人又不理解你了,那个人又跟你闹别扭。相信不是那个人的原因,也不是那个人的毛病。应该都是自己身上的原因,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那么第三个层面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别人不理解你,不知道你。你还不生气哪怕是你的德行、学问都很高,甚至有人还要毁谤你,你还不生气。这才是君子所为、君子的标准。这句话告诉我们说不是我们有德行、有学问就一定人生辉煌,就一定各个方面都成功,告诉各位不一定。为什么呢?这是站在宇宙般角度来告诉你一个答案,说人不管你的近况如何,哪怕是你的德行、学问都很好,但是呢没有用武之地、得不到赏识。(53:43/113:43)
事业不辉煌,这里面有奥妙的。是有天命所在的,这种天命它关系到宇宙观哲学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这里面告诉我们有认命的部分,要明白命运的部分,因为在宇宙间我们人只算一粒灰尘啊,一个地球在宇宙间都是一个灰尘,所以有很多的事情不是我们站在人这个角度可以思考清楚的。所以这时候我们要懂得知天命认命,然后再去改命,这就是遵循宇宙自然法则、规律,这个就是和宇宙自然万物的和谐关系。这是第三层。
这是人生中的修身当中要时时记的,做到的三个和谐。
落实三个和谐就要从弟子规做起,就要从五戒十善做起。五戒十善、弟子规行在哪里?行在五伦关系上这个就叫定。当我们定在自己的这些本位上,诚心诚意的孝顺父母,诚心诚意的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诚心诚意的夫妻和谐、相敬如宾,诚心诚意的朋友有信、讲信用,诚心诚意的的尊老爱幼,在这五伦关系上关系上不打折扣的这样去做、这样去行,那我们真正无论是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比如说家里出现任何的状况我们都定在本位上不受动摇,这就是我们的定力和定功,
比如说我们很诚心诚意的要孝顺父母,父母还是整天要唠唠叨叨甚至还要骂我们,这个时候要看你的定力功夫怎么样。你还是诚心诚意、心甘情愿没有任何怨言、没有任何抱怨,这就叫定。定住外界的任何干扰都打不动你,这才是真心,这时候智慧就开了。那种永恒的幸福快乐的体验就产生了,那种了悟宇宙真相的体验就开始诞生了。这就是戒定慧的关系,我们很多人相信在我们生活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也想孝顺父母,这是想,然后也想去做,试着做了一下。结果呢?父母态度对我们不好,于是我们就放弃,心里还在抱怨你看我要对你好,你还整天唠唠叨叨的还要骂我们。所以这个孝行就不够,也就是说我们的心无法定,定在孝顺父母的这种本质工作上,原因出在哪里呢?原因出在在我们没有严格的去戒、去守这个戒律,没有严格的按弟子规去行,没有严格的按五戒十善去行,五戒十善、弟子规是让我们断恶修善,断恶就是放下那些贪嗔痴慢疑,这些不好的东西,贪嗔痴慢疑这些不好的东西,就是我们的自私自利的心,也就是说发生的任何现象、任何的状况都因我们自己的体验为中心。比如说父母骂我们,我们感觉不舒服,我们就抱怨父母这就是自私自利的心。所以我们没有放下自私自利,我们的戒就没有达到标准,没有达到戒的标准,就定不下,我们就无法入定。无法入定就无法生慧。它是这样的因果关系,
当然从戒律本身来讲很多人还有很多误区,认为这些戒律跟我们自己没有关系。是佛教定的某种戒律,是儒家定的某种戒律,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如果你这样想那就错了。戒律是让我们回归自然法则,让我们遵循、遵守交通规则。戒律就是让我们遵守交通规则做到不违章,让我们的人生不要违章,让我们在五伦关系里不要违章,大家想想看交通规则,如果你违章会有什么后果?你开着车子每天都在违章,后果一定是很糟糕的,最后车祸就在等你,灾难就在等你。人生的交通规则就是这个戒律五戒十善、就是弟子规,如果我们不按照这些规则执行的话,我们就无法落实好五伦关系,落实不好五伦关系就会出现人生的错位,出现人生错位就是违反了人生的交通规则。那灾难就在等你,
哪些灾难呢?疾病就会来找你,意外就会来找你。工作、事业不顺利会来找你,小人会来干扰你,这都是违反交通规则的后果,违反了人生交通规则的后果。如果我们生活中还经常做事不顺、身体经常出毛病,事业总是做不起来,那我们要问一问自己、赶快反省自己,自己是不是按照交通规则行路,(诸事不顺皆为不孝顺)如果我们违反了以上的这些,就赶紧赶快的反省、赶快的忏悔、赶快的改过。相信我们通过这些原则,牢牢的抓住五戒十善、弟子规这个根本原则,诚心诚意的去履行、去施行,相信幸福快乐的人生我们很快就可以得到、我们马上就可以得到。这就是修身与戒定慧的关系,修身重在断恶修善,断恶修善执行在戒定慧三学。
(李宗霖老师:重讲部分关于大家学习传统文化已经一段时间,相信很多。
刚有个老师说三个境界没有听得太清楚,我就讲一下三个境界,也就是智慧的三个境界:一个是现量智慧境界;一个是比量境界;另一个是圣教量境界。怎么理解这三个境界呢?
最高的智慧叫现量境界,比如说我现在在喝一杯水,大家没有在喝,那我喝水的这个体验,这个叫现量境界,我自己的亲身体验,就是当下体验。比如说释迦摩尼、老子、孔子他们都当下体验自然规律的那种状态,所以他们具有现量境界的智慧。比如说佛陀经常讲的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他具备现量境界,他知道宇宙自然的奥秘,他经常用三千大千世界来告诉我们宇宙有多大,那么佛经说讲的三千大千世界到底有多大呢?需要有个概念,他说的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有一千个中千世界那大,一千个中千世界有一千个小千世界那大,一个小千世界就有一千个银河系那么大,请问各位银河系有多大?地球在银河系当中仅仅是个微粒,那么佛陀经常讲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说宇宙的各个角落、各个层面,他都了解。这就叫现量境界,他全都体验到。所以圣人的现量境界是非常了不起的。
那么比量境界呢?我们可以这样比喻比如说现在科学的发展,可以用哈勃望远镜观测天体,发现太阳系当中,太阳系里面就有无数个行星。太阳系外面更大,大到无法计算。那么他用哈勃望远镜去观测、去推理的这种境界,我们可以说叫比量境界,这是可以推理的。
那么什么叫圣教量境界呢?就是我们既没有现量境界又没有比量境界,我们老老实实的听圣贤的话、圣贤的教诲、经典的教育,就是圣教量的智慧。如果这都达不到那就不叫智慧,叫没有境界的智慧,那就叫没智慧,叫愚昧。)
现在人都在学什么,跟谁学,有几个人在跟圣贤学习,应该说没有几个,因为我们既没有比量境界,又没有现量境界又不跟圣贤来学习,请问我们是不是没有叫智慧、叫愚昧、叫无知。这是智慧的三个境界,谈到智慧国学当中儒释道的这些圣人们,到底教我们什么样的智慧呢?教我们明白、了解自然规律的和谐,教的是一种让我们达到幸福、和谐圆满的智慧。这个智慧告诉我们入手点先要学什么?如果学错了,那你一切都走错了。其实人生每一个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是在抉择、选择的过程。你会选择吗?你有那个选择的智慧吗?你懂得学什么吗?你只要学错了那接下来,一切都是错的。因为学错也就是说我们的价值观出现错误,价值观出现错误就意味着我们的想法、我们的说法、我们的做法,一切都错了。
人生的选择,选择学习一种选择,选择做什么工作也是选择,选择娶什么样的老婆也是一种选择,选择嫁什么样的一个丈夫也是选择,选择做什么样的事业也是选择,选择交什么的朋友也是选择,选择找什么样的老师也都是选择,那这些选择如果你没有智慧,请问你自己敢保证它是正确的吗?那么智慧从哪里来?智慧就从那三个境界来,我们没有那么高的智慧,我们就老老实实的从圣教量的智慧去开始学习。就是从那些经典,从圣人的教导开始,如果我们不从这里学习。也就是说我们学习的很多东西是没有把握的,也就是说它正不正确没有我们把握,至少我们从圣教量的智慧开始,从经典、从圣人这里学习我们是有把握的,因为圣人教导的是宇宙法则、宇宙规律,它没有错。它不是不是这些圣人们创造出来的,它是本身存在的,是宇宙自然而然的一种规则。除了圣贤的这种经典教育还没达到圣贤这种智慧的这些人所教的、所说的、所传导的,一切都可能是错误的,都可能会把你带到深渊、带到你永远找不到幸福和快乐的这种境地,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越努力越追求越痛苦的原因。
现在不是一直都流行一句话叫选择大于努力吗?的确选择大于努力,你如果选择错了,那你再努力都是白费。所有努力之前先要搞清楚你有没有选择正确?圣人给了我们这种智慧,知道怎样做出正确的选择。就是跟圣人学习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佛陀在佛经里面讲,在你还没有达到罗汉境界的时候,你的所有想法都是错误的。罗汉境界就是圣人境界,罗汉境界就已经达到圣人境界,也就是说达到圣人这种境界,你才知道什么是宇宙规律、什么是宇宙法则。这时候你就不会出错,我们现在的状态,我们心里所想的、念头所想的几乎都是错的,因为那是妄想,因为那是用自私自利思想的一切东西。所有这些都会是一个错误的,不管我们每个人过去接受什么思想,不管我们学的是资本主义理论还是****理论,学的是圣经、还是佛教、还是道教、还是儒教,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在追求那个永恒的快乐和幸福,只不过每一种思想体系所应用的导向不一样而已,比如说资本主义想实现那个永恒的幸福和快乐,它企图用什么实现,用金钱来实现。认为有就可以实现、有钱就可以得到。事实证明这样行不通,现在有钱人多的是,他得到幸福、得到快乐了吗?如果有钱、有权、有势就能得到幸福快乐,我相信当年的释迦摩尼就不会出家、就不会选择修行,他好好的选择做自己的王子,去继承王位就好了。那么佛家呢?我们先讲儒家儒家范仲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你看看也是非常了不起,没有自己,只有别人,只有天下众生,境界非常高。那么佛家呢?佛家你看看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呀多大的愿力,还有阿弥陀佛的“众生度尽方正菩提”都是非常高的境界啊!那么关键用哪种途径才能实现呢?我们刚才分析了资本主义用钱无法实现;****用阶级斗争无法实现;那基督教应该可以,基督教“神爱世人”用博爱,但他实现呢?仅仅想用信仰来解决问题,用信仰来实现就是信我者得救。那我们看看儒释道为什么可以实现?原因是它,也就是说跟这些大师们追求的都一样无我,但无我它实现的手段可以达到,达到从哪来得?达到它找到了规律、宇宙的规律、自然法则的规律。有系统、有次第的进行,告诉我们不要对立,然后从自身看破、放下、舍开始,把我们的贪嗔痴慢全部放下,全部舍掉。把我们自己整个舍掉,让自己达到无我状态。然后成体系的让我们学习三个方面的知识,从这三个方面的知识让我们明理,学会看破、放下。哪三个方面呢?
第一个:伦理教育,告诉我们从哪里入手,把我们的身口意执行在哪里,执行在伦理教育、伦理关系上,就是五伦理关系上。通过五伦理关系来做到舍自己,
还有一个是让我们畏惧,五伦理关系是让我们懂得感恩。
第二,还有一懂得畏惧就是违背自然规律会有什么结果?就是因果教育让我们畏惧,然后看破放下。
第三种教育叫灵性教育,让我们了解过去、现在、未来。宇宙空间的存在
这些生命的存在。不仅仅是停留在很小的自我上,就像坐井观天的青蛙一样坐在那里,要让我们从那个井里出来。看到蓝天看到更大的空间,灵性教育就是让我们站在宇宙观的角度来看问题。让我们知道生命的不生不灭,生命的永恒。这是儒释道智慧高明的地方。
1.会员老师的问题:没有钱学习传统文化都是空谈
李宗霖老师的解答:因为这个世界我们感受的,我们最粗糙的感受就是身体的这些需要的感受,认为我们没有这些一切都不要谈,就像过去有很多观念讲这个有温饱才能谈上层建筑或者是有了经济基础才能谈上层建筑,这是按照人的这种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的一种层次来判断,这也是西方心理学所灌输的理念。那么这关键点也很现实的确,对生命真相,宇宙真相的本身来讲,我们先要搞清楚銭是怎么来的,銭是怎么来的?你为什么会没有銭,别人为什么会有銭;你为什么会生在没銭的家庭,有人为什么会生在有钱的家庭?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怎么理解,学传统文化是让我们明理的。我们学习就是让我们明白这些道理,让我们明白穷为什么穷,富为什么富,苦为什么苦,乐为什么乐。这一切都能找到原因和答案,找到原因和答案之后呢?我们就会认命,我现在穷我就知道了,我为什么没銭?我知道原因了。哦,是因为过去做了一些让我没钱的事情。就是那个因没种好,儒释道的精神讲的是什么呢?有舍才有得。《大学》里面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德是你的本,德是根,财是叶和果。也就是说你在过去没有行这个‘德’。儒道讲的是‘舍’,先有舍你才会有这种福报和财报的德。佛家讲的是布施,佛陀讲财来至于哪里?财来至于布施,施财得财。我们要懂得这些原理,这是因果关系、这是因果原理。这是也就是宇宙规律、自然法则。懂得这个原理之后你就知道。别人为什么有钱呢?是因为过去他有舍过,他有舍、有布施。所以他有这样的财报,我们为什么没钱?是因为我们过去吝啬,没有舍过、没有布施过,那么这一切都是因为过去无知造成的。那么我们学习了传统文化就是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明白了之后。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不要活在糊里糊涂的人生里。让我们懂得怎么做才能给自己造福,才能获得幸福人生。我们现在懂了,就从现在开始做做正确。如果你认为钱是等待来的,那么你等待。你永远不明:理(有杂音听不清楚92:56—93:06)当时你现在开始发这种舍得心,虽难没钱你也可以舍,舍自己的时间、舍自己的力气,没有多的钱有少的钱也可以舍,从这个布施做起那你就开始变得有钱,因为德是本,有德就有人,持有人吗。《大学》讲的德是什么,当你有舍的这种德性,你就会吸引很多人来支持你,这是有人的观念。有人持有土,土是代表机会和市场,那么有很多人认同你、支持你的时候,你就有了很多机会。有土持有财,你有了很多机会就可以赚很多钱嘛对吗。它是这样的一个原理,有了钱之后关键你是这样去应用,这是很重要的。现在有很多人不明白道理,比如说他发财了,他也不明白是他过去有布施,他才有现在的发财,所以他发财了就乱用,他去吃喝嫖赌、他去花天酒地,结果拿这些钱去造恶,其实这是很冤枉的。所以有财持有用。有了钱还有懂得去用,有用用到哪里呢?用到去培养自己的德,这才是一个正面的良性循环。这是这个财的关键,我不知道这样讲这位老师满不满意?总之传统文化讲的规律、佛陀讲的规律以及这些圣人讲的规律,我相信圣人不会骗人,因为圣人们的‘五戒十善’,不妄语是一大戒。他没必要来骗大家。
2.会员老师的问题:何为大善呢?
李宗霖老师的解答:真正的大善就是把自己舍掉,行善没有自己称之为大善。行善没有我的观念不要认为自己在行善,这样的行善叫大善,3.会员老师的问题:学佛、学习弟子规从事饭店行业合适吗?
李宗霖老师的解答: 饭店行业如果有杀生,杀鸡鸭等会不太合适,因为在弟子规和佛的五戒十善里面,这个会有妨碍,关键的妨碍是你自己会觉得矛盾,会觉得妨碍。当你越学越有戒你的慈悲心会开,慈悲心越开会看不下去那些很残忍的行为。所以自己会受不了,如果还做饭店行业最好去选择素食店比较好一点。
4.会员老师的问题:如何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
李宗霖老师的解答:什么是可以适合自己的职业,这要问你自己。你的追求是什么,这你要学会发愿。你有什么样的愿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缘分来找你。这一句话两话说不清楚,再说你自己也不明确自己的想法。
5. 会员老师的问题:工作不顺领导一直不提拔是命里带的,有没有办法可以解决?
李宗霖老师的解答:可以解决,如果你的工作不顺利,如果你还有很多方面不过好,就努力的按照弟子规去做,从五伦关系好好去省。尤其是孝顺父母这一块诚心诚意的去省,这个可以改变命运。
6. 会员老师的问题:学佛一年多了也亲身经历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对净空老法师讲的财布施和佛法升不起信心怎么办?
李宗霖老师的解答: 升不起信心是你没有真信,什么是真信?严格的按照五戒十善去做是真正的信佛、真正的在学佛,如果没有从戒律入手那都是没有真信,也就是说你还放不下。所以你的信心升不起,你的体验还不够真切。现在社会有几个没有分别心的人呢?就是因为大家学错了、所以想错了,所以做错了。所以分别心才那么重。
我们今天讲修身、讲戒定慧,所以现在人在修什么?古代圣贤在教我们修戒定慧,可是现在人在修贪嗔痴。所以修的是分别心,修的不是平等心。每天都在修贪嗔痴,每天都在自私自利。所以你找不出几个没有分别心的人,如果我们老老实实的按照戒定慧去修,相信就会出现很多没有分别心的人,就会成圣成贤。分别心拿掉就会成圣成贤。
《俞静意公遇灶神记》可以解决人的很多困惑,有的人看他一生好像没做什么恶但是命运为什么很糟糕?俞静意公他一生的为人看上去好像没做什么恶事,况且还做一些善事。但是命运越来越糟糕,后来灶神显现,找出他的毛病、指出他的错误在哪里?告诉他你这个人意恶,就是意念太恶。我们讲的身口意,就是他这个意念看不见的念头太恶。他表面上行的事情,身体行的事情看上去好像没什么恶事,嘴上说的有时候去讽刺别人也不算太大的恶事。可是他的念头太恶了,所以造成他的命运非常糟糕。灶神给他指出的缺点、毛病以后,他就开始反省自己,回忆自己他从小到大一生,的确是犯了很多错误。开始全心全意的忏悔,很快命运就改变了。从这里我们可以学到很东西。
7.会员老师的问题:我有点在乎周围人对我的讨论?
李宗霖老师的解答:这是我执太重,在意别人的说法,做事按照圣贤的教育,按圣贤说的那种断恶修善,你就不要管别人怎么讨论你。断恶修善有个重点就是要忏悔,忏悔就是把自己过去的错误翻出,最好的忏悔是发漏忏悔,把过去做的一些错事、恶事在别人面前讲出来。在乎别人讨论你,就是只想让别人说你的好,不想让别人说你的缺点。还是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没有真心去发漏忏悔。
8.会员老师的问题:修行都是从自己做起,自己认错忏悔与面对别人发漏忏悔有什么区别?
李宗霖老师的解答: 自己忏悔一些小的业障可以很快消掉,但是特别大的业障要面对别人发漏忏悔才消得比较快。这是消业障方面发心不一样,你敢面对别人说明发心、发的愿特别诚、特别大,所以消业就特别快。
9.我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受益者,传统文化救了我生命,也续了我慧命,所以我曾发愿要做义工帮助那些需要我帮助的人,可是儿子在上学需要钱,我是一个钢琴老师也有很多学生需要我,请教***我该怎么做?
李宗霖老师的解答:你儿子上学需要钱,你需要赚钱来帮儿子上学,这是你的义务,也是你的本职工作,做好一个钢琴老师的本职工作把学生教好,这个就在做功德,况且你在教学生的过程不仅仅教他钢琴,你要用传统文化的学问教他怎么做人,这个就在做义工。你能把这件事做好就功德无量。
10.在传统文化班上发漏忏悔当时很有收益,可是回来一段时间后在生活中见到发漏忏悔的同修会有后悔心这是怎么回事?
李宗霖老师的解答: 你在发漏忏悔后会有收益,回来一段时间是因为精进不够会造成信心退转。会感觉知道自己过去的这些同修自己把一些丑事都让他知道了,后悔自己当时说那么多,这是一种信心缺乏、信心不够的原因,你之所以能在传统文化学习班上忏悔,是当时的氛围很好,有老师、有同学等各个方面的鼓励,所以你才有勇气出来发漏忏悔,那是一种在激励下做的忏悔,你的这种发漏忏悔真心还没有发出来,所以回来才会后悔,关键是你自己要找到真诚心。
11.学佛快两年了对净空老法师讲的财布施和佛法深信不疑而且非常开心,每天做施食,听海涛法师的慈悲施食、易慧荣恩,开始我们同修说经常做施食会对我们的身体不利,请问***做施食对自己身体到底有没有影响?
李宗霖老师的解答:  应该是没有妨碍,施食怎么会有妨碍呢?不会,关键是布施,最好的布施是法布施,最殊胜的布施是法布施,当然布施的利益,布施的对象不同利益也不一样,功德也不一样。当然是法布施最殊胜,最好的是去印传统文化的书和光碟然后去送,这样就是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都有了,这样做最殊胜。
12.从小就想当一个志愿者,但是现在发现志愿者的性质变了,不完全是志愿都是与利益挂钩的该怎么做?
李宗霖老师的解答:你自己做到心甘情愿不要追求回报,就可以了,不要管别人怎么做





何想明、卢建平、马洪波、都金鹏等老师在yy51198893频道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2 19: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弟子规   心中懂一寸
坚持学习弟子规  践行弟子规 人生的命运终会改变 走向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2 19: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讲:苦、集、灭、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法华之音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

GMT+8, 2024-5-15 16:17 , Processed in 0.14809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