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之音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923|回复: 0

净空法师:只跟一个老师学的学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28 08: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净空法师;只跟一个老师学的学生


时间:2013-10-6 7:19:45  作者:净空法师  来源:学佛社区网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461集  2013年10月3日讲于香港

原题目:净空法师;现在上哪儿找只跟一个老师学的学生?



现在上哪儿找只跟一个老师学的学生?  因为极乐世界也是从心想来的,阿弥陀佛心想,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我们的心想,现我们的极乐世界。我们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一不是二,因为心是一个心,念就无二念,道理在此地。所谓的感应道交,难思议,不可思议!
  上面,莲池大师《疏钞》里头说的。下面一段:
  “幽溪《圆中钞》云:‘凡是见佛,须论感应。若平居参禅,或修空观。既宗扫荡,佛亦不立。苟有所见,悉为魔境。’”
  这是以修禅做个例子,禅宗是一法不立,他观“万法皆空”,哪里来佛!我们这参考资料在二十九页,最后这一段,“扫荡”,这禅宗。参禅,修空观的,他用的是“扫荡”。就是把心打扫得干干净净,心里没有“魔”,也没有“佛”,叫“扫荡门”。
  “为‘扶起门’之对称,又作‘推倒门’。即师家接引学人时,否定一切差别相,拂去所有执着之方法。”
  禅宗常用,老师收学生,必须把你所有的执着叫你统统放下、否定了,为什么?帮助你把清净心找回来。因为你的心不清净,心不清净不能修。宗门如是,教下也不例外。
  我是三十一岁到台中,参访李老师,拜他为老师,跟他学习。老师当时给我说了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接受,他收我做学生;不接受,他说你另请高明。
  第一个条件,那时候我学佛六年了,我二十六岁学佛,三十一岁时六年,他说:你以往所学的我不承认,统统作废,从今天起,只可以跟我一个人学。这第一个条件。
  第二个条件,听经专听他一个人讲经,任何法师、居士大德讲经,不准听!只能听他一个人讲。
  第三个,从今天起,你要看书、看文字,都要得到他的准许,他没有许可不可以看;包括佛经。
  这三个条件就是“扫荡门”,把你以前所学的东西,统统扫刷干净,你用清净心、真诚心来学,他才教你。你要不愿意?不愿意,说老实话,他没有办法教你。当然最好的学生,是你根本没学过。但是我已经学了六年了,六年,实在讲很单纯,我就两个老师,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这两个人李老师也很佩服。但是真正要教我的时候,我那两个还是要放下,决定不能用以前所学的,跟李老师所学所教的产生疑惑。这老师讲的不一样,到底是哪个对?那个不能要了,只跟老师一个人学,不容易!一个老师找这种学生到哪儿去找?我大概在这个时代是最后一个。
  接受这三个条件,我那个时候以为,这是李老师自己创造的,到李老师往生了,我离开美国移民到新加坡,遇到演培法师,也是老朋友,他邀请我在他的道场对他的信徒,有六百多人,讲开示。那么演公他是修弥勒净土,不是修弥陀净土,他的目标是往生兜率天,亲近弥勒菩萨。我赞叹弥勒净土,赞叹弥勒菩萨,赞叹这个道场,赞叹这个法门,这是规矩。你不能在那个道场唱反调,说那个难,我这个容易,那人家跟他学了十几年了,你让人家起心动念,这是造罪业,这不许可的。所以,“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要互相赞叹,让他的信徒对他信心坚定,这才能成就。
  三十年前,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圣一法师,参禅的,他听我讲《楞严》,听得很有兴趣,通知他所有的信徒,劝他要听我讲《楞严经》。我在香港只遇到这一个人,把他的信徒劝导来听我讲经,不容易!邀请我到宝林寺,给他们道场的大众讲开示,禅宗道场。那个时候还有四十多个参禅的人,每天坐香,这样真正干的道场,几乎都没有了,香港只有这一个,每天坐香。
  我跟大众讲开示,赞叹禅宗,赞叹大众,赞叹圣一法师。我们离开的时候,跟着我去有十几个人,陪我去的,在半路上问我:法师,你这样赞叹禅宗,你为什么不学?我告诉大家,我自不是禅宗的根性,那个法门太高,我学不到,我“持名念佛,求生净土”,这个行!这个我有把握,那个法门我做不到。但是那个法门是佛传的,达摩祖师传到中国来的,不是假的,在中国佛教产生巨大的影响。像法时期,禅定成就。佛教传到中国来,确实像法时期,在中国兴旺一千年,到现在衰了。
  所以规矩一定要懂得,那就是决定赞叹别人,不可以批评,坚定大众的信心。他学哪一门,门门都能成无上道,我自己不行,不可以说别人不行,各人根性,各人自己应该知道。
  那么现在,学佛的同学连这种基本的常识都没有了,任意的批评,这个有造口业,破坏别人的信心,那就是断别人的法身慧命,罪过很重,不能不知道的!
我们去讲演,已经做了示现了,“会”的人明白了,他会笑笑;“不会”的人不知道。我赞叹“禅”,没有学“禅”,天天念佛;我讲《楞严经》,“楞严”与“禅”有关系,与“密”有关系,我念佛,与念佛有关系,很少人知道。与“密”,因为它有“五会楞严神咒”,那是密咒,密宗道场以楞严神咒做早课;禅宗也是的;与净宗,经里面讲的《二十五圆通》,特别标榜的,《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它与净宗有关系,但是能真正看得出来的不多。要很细心去观察,你就看出来了。
  所以这些人修行,他统统是以清净心为目标,心里面这些东西,统统要打扫干净,佛也不要。为什么?那是假名。老子说的,“名可名,非常名”,“名”、“相”都得扫荡,要求学人放下分别、执着,用这个方法。
喜欢广学多闻,心浮躁的用“扫荡门”;心清净但执着的就用“扶起门”  那么与它相对的是“扶起门”:
  “反之,所谓‘扶起门’,则指肯定,‘迷’、‘误’、‘生’、‘佛’、‘善’、‘恶’、‘长’、‘短’等一切义法,分别指方法。禅林中,师家接化学人时,采取此类,立之、扶之、起之的方法,亦称‘建立门’。乃属放行之机法。而与否定拂除执着之‘扫荡门’(乃属把住之机法),相对。”
  两种不一样的方法,用在不同根性的人,所以老师要有能力观机施摄。该用什么方法要看清楚,这个学生是属于哪一种学生。学生喜欢广学多闻,心情不定、浮躁,那就用前面的方法,“扫荡”;如果这个学生心很清净,妄想杂念少,他也执着他这个方法不放,那么老师就采取后面这种方法。肯定有“迷”有“悟”,有“生”有“佛”,用这个方法。让他怎样?不落在“空”里头。那么讲得再浅显一点、明白一点,执着“一切皆空”,那就用“扶起门”,跟他讲解肯定有迷、有悟、有生、有佛、有善、有恶,执着“空”的;执着“有”的,那就要用前面的方法,“扫荡”的方法,一切把它否定掉。
  老师用的方法不一样。李老师见我就晓得了,欢喜广学多闻,常识很丰富,所学的东西不专,也就是说深度不够,进门三个条件对我管用,为什么?你看,老师没有准许的,不能看,不能听。三个月效果显着,妄念少了,杂念少了。因为很多不准看的,心清净了,清净就生智慧,老师讲的东西我能听得懂。为什么会懂?清净你就听懂了。心不清净,你听不懂。
  演培法师告诉我,他从小的时候,他是小沙弥,十几岁就剃头出家了当沙弥,谛闲法师给他也是这三条,跟李老师给我三条完全相同。我才恍然大悟,这不是李老师的东西,是中国自古以来,世世代代相传的老方法了,我们没听说过,突然遇到了,不知道它的妙处,这叫师承。只能跟一家学,不能搞太多。
遇不到好老师就私淑古人也能成就  所以以后我们明白了,孟子之所以能成就,一个老师,孔子。孔子过世了,不在世了,他怎么学?孔子还有些著作留下来的,他得到了,“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他这样成就的。真正遇到有难的地方,那个时候孔子的学生,还有一些人在世,向他们请教,印证他自己领悟的是不是正确,到这些夫子在世的这些弟子求印证,他成就了。他的成就超出孔子在世的时候所有的学生。你看,后人承认,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古人这些方法非常有道理。
  特别是现在,现在好的老师没有了,好的榜样没有了,我们要怎么样成就?唯一的方法,学古人。做古人的私淑弟子,就像孟子学孔子一样,能成就为什么能成就?佛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道理就在此地。一切智慧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德能也是本有的;相好也是本有的;没有一样不是本有的。本有的你当然可以恢复,用什么恢复?用“戒”、“定”,用这个方法。戒”、“定”帮助你得到清净心、平等心。清净心生小智慧,二乘智慧;平等心生大智慧,佛菩萨的智慧。没有说你要读多少东西、要听多少东西,没有这个说法。说清净、平等的,下面就“觉”,“觉”就是开智慧。智慧开了,世出世间法全通达明白了,真正离苦得乐了。“苦”从哪里来?苦从“迷”来的。“乐’从哪来?乐从“悟”来的,觉悟就快乐了。
  我们看《圆中钞》里头这一段文,首先的两句,话题答案提出来了。
  “‘凡是见佛,须论感应。’”
  我们把“见佛”两个字换一换,“凡是见相,须论感应”,讲得通。我们见一切现象,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生活,我们离不开人、事、物,面对一切人、事、物,有善缘、有恶缘,“缘”是人事环境,就是说有你喜欢的、有你讨厌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有顺境、有逆境。有你称心如意的,也有与你完全相违背的,带给你是苦难,什么都不顺心,干什么都有障碍,这逆境。这些什么?统统是感应。这个是大乘经上佛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是能“感”,外面的境界是所“应”,我们有“感”,它就有“应”。我们以“善感”,外面的境界“善应”;我们以“恶感”,外面的境界“恶应”,感应道交明白这个道理,无论在什么环境当中,我们会很平安,很自在,幸福的度过。大乘佛法特别有效。

印光法师文钞选读

与福建刘廷诚居士书  原夫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直下成佛而已。第①以众生之根性不一,故如来之教法万殊②。是以一代时教,随机演畅。法门虽浩若尘沙。而行人依教修持,究竟归元,皆证即心自性。然于尘沙法门之中,求其不离事修,全彰心性,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上根不能逾其阃③,下下根亦可臻其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最利末法,直出五浊者,无如净土持名念佛之殊胜超绝也。诚所谓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趣向。若群星之拱北,万水之朝东也。居士既深信念佛。若未参承净业知识。又不广阅净土经论。则真信切愿,从何而生。纵能执持名号,只因不求出离,便成人天因果,受享痴福。因福造业,仍沉恶道。倘再路头不真,涉入邪见,则善因反招恶果。人天福报,亦不可得。阿鼻极苦,长劫难出。譬如入海,既无导师,又乏指南。漂流于狂波巨浪之中,茫茫不知所趣。纵能撑篙摇橹,岂能免于沉溺。光少乏问学,长无所知。唯于净土一法,颇切向往。感子之诚,今将净土经论之最切要者略开一二,一一标其大意。若能归而求之,则心领神会,自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不自知者,远胜愚之喋喋④也。(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 书一)
注解:
  ①第(dì):次序。
  ②殊(shū):不同。
  ③阃(kǔn):门槛。
  ④喋喋(dié dié):不住地说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法华之音 ( 闽ICP备2022015686号|人工智能

GMT+8, 2024-5-20 11:09 , Processed in 0.13562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