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力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回复: 0

杨振宁说:毛主席谈科学,就像谈革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林麟斋院 于 2025-10-30 15:26 编辑


     1973年7月17日下午,毛主席在中南海书房会见了杨振宁。毛主席已近八十,身体衰弱,几乎不再见客。那天,他却破例见了杨振宁。周恩来也在场。杨振宁那年51岁,已是世界顶尖科学家。他带着激动走进书房,毛主席微笑着说:“你是自然科学家,对世界有贡献。”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
     毛主席问:“你研究什么?”
     杨答:“粒子结构。”
     毛又问:“质子还能分吗?”
      杨振宁一愣,笑着说:“现在还没有结论。”
      毛主席笑道:“庄子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如果有一天分不下去了,科学家岂不没事干?”
wechat_2025-10-30_152104_165.png

      一句轻松的话,却触及科学的根。杨振宁从没想过,一个政治家能从哲学谈到粒子。他后来感叹:“毛主席看问题的深度,远超我的想象,他谈科学的方式,是在思考人类未来。”
      毛主席继续说:“没有科学实验行吗?没有实验,理论就空。” 他把科学实验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并提,说科学必须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独立服务。这正是毛主席一贯强调的理论必须与实践结合,科学要从社会实践中生长出来。杨振宁当场点头称是:“毛主席,您看得很远,您把科学放在民族命运的层面上,这太重要了。”
wechat_2025-10-30_151817_196.png

     谈话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临别时,毛主席站起身困难,对杨振宁说:“你拉我一把。”杨赶忙扶他,毛主席笑着说:“感谢你这位自然科学家,你对世界有贡献。我也想对世界有点贡献,可惜没做到。”杨振宁激动地说:“祝您万寿无疆。”毛主席摆手:“你不要讲,这话不对,不科学。” 这句话,杨振宁后来常常提起。那不是一句玩笑,而是一种态度,崇高也要讲科学,信仰也要讲理性。毛主席的精神,在根子上就是求真与不迷信的精神。

      两天后,杨振宁去了韶山。他在毛主席故居前沉思良久,对随行人员说:“一个从农家走出的人,却能理解宇宙的本质,这就是中国的奇迹。” 他那天还亲自给湖南工作人员讲解灯光照明的物理原理,写下公式,说:“科学不是神秘的,它就是生活的高度概括。”这句平实的话,与毛主席“科学来自实践”的思想何其一致。

      其实,毛主席一生都关心自然科学。五十年代起,他多次与钱三强、周培源、杨振宁等讨论物理学,谈宇宙守恒与物质可分性的问题。有人问他为何关心这些,毛主席说:“我年轻时也想研究科学,只是形势不同。”他曾指出:“物质无限可分,这是对形而上学的否定。”又说:“Human being是看不见的,只能看到姓杨的、姓周的,却看不见‘人类’。”那种由哲学直抵科学的思维,令许多科学家惊叹。
     在那次会谈中,杨振宁提出“虚子”理论,认为物质最小单元有即无、无即有。毛主席听后说:“这‘无’不是空,而是一种我们还没认识到的物质。它有过程。” 这句话让杨振宁震动。他后来回忆:“毛主席从哲学上解决了物理的困惑。”那不是科学家的语言,却是科学精神的最高表达—— 永远怀疑,永远求真。
    1976年,毛主席逝世。杨振宁在美国听闻泣不成声。他对友人说:“我最敬仰的两个人,一个是爱因斯坦,一个是毛主席。一个让我理解宇宙,一个让我理解人类。”
     后来,他常对学生说:“毛主席让我看到,科学属于人民。”他深知,正是毛主席时代让中国人重新相信自己——相信我们能创造、能独立、能在科学上立足于世界。2017年他在清华说:“我最大的贡献,不是拿诺贝尔奖,而是让中国人不再觉得自己不如人。”这句话的根,是那个年代的精神,是毛主席让民族重生的信心。
      有人以为毛主席不懂科学,其实他比很多科学家更懂科学的灵魂。科学的根本是怀疑,是斗争,是不断推翻旧认知,而这恰恰是毛主席思想的核心。那种“不停下脚步”的精神,既是革命的动力,也是科学的灵魂。
     那次会见后,杨振宁说:“毛主席谈科学,就像谈革命。”的确,毛主席谈物质无限,就像谈历史的进步不可停止;谈矛盾,就像谈社会发展的动力。他懂得宇宙的无穷,也懂得人民的力量。
     当年有外国学者提议,将物质基本粒子命名为“毛粒子(Maon)”,以纪念毛主席关于“自然界统一”的哲学理念。虽未被采纳,但这一提议本身,就说明毛主席思想的深度早已超越政治范畴,进入科学史的思想层面。
     杨振宁的逝世,是一位科学家的谢幕,也是一段历史的回声。他用一生印证了毛主席的信念——科学的力量属于人民,思想的解放才能带来真正的创造。
     毛主席曾说:“人总要有点精神。”杨振宁这一生,就是这种精神的延续。他崇拜毛主席,不是因为权力,而是因为思想。毛主席让他看到,一个民族的觉醒,和科学的觉醒,本是一件事。
      那天的中南海书房,一盏灯亮着,一个老人谈科学,一个科学家听哲学。五十年后,灯灭人逝,但思想不灭。那盏灯照亮的不只是杨振宁的一生,也是中国人的信念——要相信人民,要相信科学,要相信那条毛主席指引过的光明之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心之力网 ( 闽ICP备2022015686号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 |人工智能百度统计

GMT+8, 2025-10-31 01:19 , Processed in 0.13693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