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思想继承了中西优秀文化传统,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指引,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谱写了极其辉煌的历史篇章。
“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心”
青年毛泽东1917年写的作文
《心之力》,曾成为新民学会成员心目中的“经典”。他在文章中写道:
“天之力莫大于日,地之力莫大于电,人之力莫大于心。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改朝换代,为民谋福,惩治贪墨汉奸,又有何难!”“若欲救民治国,虽百废待兴,惟有自强国民心力之道乃首要谋划。”毛泽东面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的尘垢积弊,认定“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心”。毛泽东这一时期的战斗檄文,既向旧世界旧道德宣战,又成为新民学会的思想动员令,彰显了精神凝聚力。1918年在起草《新民学会会章》时,毛泽东进一步强调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规定会员必须遵守“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等五条纪律,在给新民学会会员通信中他更是强调指出:“改造自己,同时改造世界。” “改造自己,同时改造世界”,正是一个年轻人把自己全身心交付给崇高信仰的真实写照和生动描绘。
理性信仰是对价值的最高追问,对价值的追问超越了生命价值,就会上升为信仰。中国早期共产党人心目中的“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具有崇高的价值意义。在各领风骚的诸多思想学说中,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此信仰上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绝不是偶然的。
心学传统的历史性转折
1941年7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了第一个《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明确要求每个党员特别是每个负责领导的干部,都深刻反省自己的弱点,“把党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任何人都不应有自满自足、自私自利的观念,要提倡大公无私、忠实朴素、埋头苦干、实事求是、力戒骄傲、力戒肤浅的作风”。这个决定对于心学传统的历史性转折起到了巨大影响。
在心学传统历史性转折中不能不提的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就是:1936年1月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出版,该书给新哲学做了一个完整的大纲,从世界观、认识论到方法论都有浅明的解说。到1949年北平解放前,《大众哲学》至少印了32次,其中晋察冀新华书店于1947年8月出版发行的印量就达到了3000册。曾任蒋介石高级顾问的马壁对艾思奇的夫人王丹一说,蒋介石在台湾总结失败教训时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们和共产党的较量,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失败,也是人心上的失败。比如共产党有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你们怎么就拿不出来。”马壁还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赠送给艾思奇纪念馆,诗云:“一卷书雄百万兵,攻心为上胜攻城。蒋军一败如山倒,哲学尤输仰令名。”由于哲学理论在心学思想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使共产党人获得了巨大的精神感受与智慧收获,特别表现在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和《论持久战》所产生的重大历史影响中。
同时,心学传统的历史性转折也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发展。1939年7月,刘少奇在延安作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出,共产党员在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同时要改造自己,论述了共产党员进行思想意识修养的必要性,提出了共产党员修养的标准、内容、目的、方法和途径,阐述了共产党员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全党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原则和党内团结的重要性。《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发表后在党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延安整风运动中被列为干部必读书目之一。
信仰淬炼成强大人格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赢得民心。”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仅来自真理的力量,而且来自人格的力量。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闭幕式上,曾讲过“愚公移山”的故事。正是有无数个甘作“愚公”的共产党员,以信仰淬炼而成的强大人格力量,感动了作为“上帝”的人民大众,他们心甘情愿、义无反顾地与中国共产党一起奋斗。其中,张思德、刘胡兰、白求恩等英雄楷模闪烁着共产党人的高尚人格,召唤着无数后来人前赴后继。
1947年3月25日,毛泽东听任弼时介绍了15岁的共产党员刘胡兰的就义事迹,动情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指出:“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毛泽东概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道德宗旨和自觉的人生座右铭。
正是基于对于英雄人格抱负力量的自信,使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必胜的信念。1945年7月,毛泽东与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对话时讲到历史周期率的问题。毛泽东认为,跳出周期率的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共产党人的英雄人格抱负及其心学思想激发了政党的活力,这是一个不容争辩的历史事实,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毫无疑问,初心不仅是共产党人心学思想的渊源,而且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各种实践精神的理论晶核。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得到了改善。正义是最强的力量,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就是心学传统的历史转折与创新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组成员、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